木桶理论,我们都听说过,或者它还有个名字叫做短板效应。意思说的是,木桶上面最短的板子决定了木桶的盛水量,我们经常拿木桶来类比自己的能力,有了短板,即使其他板再长,也无法盛更多的“能力之水”。
但是细想一下,真是这样吗?
我们小时候,老师经常拿这个理论教育我们,告诉我们学习不能偏科。每个学科的老师轮番告诉我们,他的那个学科是重要的。而且最后,我们的分数也是看总成绩。
潜移默化,我们可能当时并不懂木桶理论,但是不自觉也遵循了木桶理论,为了考取更高的分数,我们争取每一个科目,尽可能学到最好,即使有弱项,也不希望它太差。
在生活中,我们也被教育要融入大家,尽可能和每一个人处好关系,家长、社会向我们传递着中庸之道,我们告知“凡事都要有个度”。说的没错。但是不自觉的,我们为了把握好这个“度”,渐渐成为了平庸的人。
每一块板子长度都恰到好处,不高不低,我们很多人成为了这样的木桶。
但是步入社会,我们失望地发现,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信息是爆炸的,知识是过载的,观点是鼓噪的,热点是速朽的。
我们在时间的洪流中被推着往前平庸地走着,左右环顾,身边的人竟和我们无异。
我能做的,别人也可以。自己好像什么都差不多,没有什么短板,但是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优势。我们这才发现:
拥有一项突出的才能是多么重要呀!
现在不是都在强调通识教育吗?我们要广泛涉猎,全面地增长自己的能力呀。可是我们忘了,只有我们在某一个领域深入钻研从而具备一定特长之后,再去涉猎其他领域,才能够更好的触类旁通。
你一定见到过单位那些在你看来技不如你的同事,却一个个发展比你好,只是因为他在某些能力上比你厉害。
平庸的人会被另一波平庸的人轻易取代,而具有专长的人,他的无可替代就是他的法宝,哪怕他有很多短板。
那我们有了短板怎么办?
我们要意识到,“木桶理论”其实更适用于团队,而非个人。团队之间,各显其能,各自发展自己的强项,通过与人合作来平衡自己的劣势,而不是在自己的短板上空耗精力、死磕到底。
真正成功的人,是能发现、培养自己的天赋、特长,并将其全然绽放的人。
但遗憾的是,我们被“木桶理论”局限了,绝大部份的人都将大部份宝贵的时间,用于去弥补自己的短板。
所以,去尽情发挥你的长处吧,别太在意那块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