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记录了人格进步的三个时期:
依赖期,独立期,互相依赖期
每个时期有不同的特点和行为表现,主动认知和潜意识里的矫正能够帮助我们的人格进步。
从“依赖期”跨越到“独立期”,可谓是心智和生理的第一次成熟,我们应该怎么做到呢?
首先,我们要改变心态,形成一个积极主动的习惯
什么意思呢?不同的人也许会给出不同层面的回答,但事实上,积极主动与消极被动的本质区别是“是否认为自己有选择的权利”
在作者看来,消极被动的人都潜藏着一种推卸责任的心态,殊不知,他们“卸黑锅”的同时也放弃了主动做选择的权利
积极就是无论处于什么样的情况都要相信自己有选择,不是被动被迫被逼无奈地在做决定。
所以 当你毕业后,听从父母的压力而从事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时,不要埋怨不要一味责难父母,有句话叫“除非你愿意,否则没人能伤害到你”,如果你厌倦这种状态,主动,想办法,改变现状。
此处作者引入“关注圈”“影响圈”的概念,“关注圈”是除去个人不感兴趣的事情之外的所有事情,而“影响圈”是存在于“关注圈”内的,个人的行为能够影响的范围,
消极者喜欢关注“影响圈”以外的无法改变的事,观望既定的或控制权不在自己手中的事,是典型的“旁观者”;而积极者则专心在影响圈内耕耘,长此以往,影响圈也会逐渐扩大。
简单点来说,就是把握当下,攥紧机遇,关注自身
学生,不要过分在意竞争者的短期成效,而该专心于自己对知识点的把握和使用;工薪族对同行过多的观望会分散你对本职工作的注意力,反而无益于你的绩效
也许,有那么一天,你的影响圈成为了别人的关注圈
其次,我们学会占据主动权,还要有“去做”的方法,那就是:以终为始
何谓 以终为始,就是我们做一件事情,要先明确终点,然后才能奔向终点。
明确终点,就如同将其铸造成一座灯塔,万水千山,积攒条件,充分准备,然后实现目标
在这个习惯中,坐着提出“二次创造”的概念,意思是,我们做每件事都要经过两次创造,第一次,是我们在生活,成长,经历中形成了对一件事情固定的看法和见解,这个“作品”的形成依赖于我们的生活环境,家庭氛围,受教育程度,交际圈等,是被动形成;
而如果你真心希望做成一件事,并且有了它理想的发展情况(也就是目标),你必然会选择主动积极地朝理想的方向努力,而不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让你的期望平淡无奇
好比厨师做菜的时候,你希望他是什么口味的佳肴,你会选择相应的佐料,而不是跟随菜谱(一次创造),你会做你理想的口味(二次创造)
好啦,我们知道自己要去做什么,还要知道,怎么提高自己的效率,“怎么做”?
是的,第三个习惯“要事第一”
就是我们都知道“事有轻重缓急”,每件事情的效果也不同,我们要优先做紧急,和重要的事情
著名木桶实验,实验者准备在木桶里同时放入几块大石块,一堆黄沙和一堆小石子。第一次,他选择将黄沙和石子优先加入,结果剩下的容易也放不下大石块;所以第二次,他转换思路,先放入大石块,再倒入黄沙,黄沙充满了石块间的间隙,剩余空间再加入石子,最后木桶容纳了所有
所以,最重要最大快的部分先入为主,其他为辅。而生活中,我们就需要学会区分和归类石块,石子和黄沙
介绍一种方法:
以紧急和重要两个维度建立四象限分割法,将事情分为:
1.紧急且重要 2.紧急不重要
3.重要不紧急 4.不紧急不重要
尽量优先去做第一种第三种类别的事情,而不要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第二,四类事务上。更有甚者,高效能人士还会花时间在第三类事情上而减少第一类事情出现的几率,实现从容不迫,稳步前行O(∩_∩)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