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之前在看书时,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夫妻关系是第一关系”,不甚理解,相反从周边生活观察来看,感觉亲子关系才是现实中的第一关系。带着心中疑惑,有幸参加了沈老师的系统家庭治疗的学习,收获颇丰,特别其中有2个地方印象深刻,其一就是对家庭角色关系的深度分析,其二是对问题症状背后意义的理解,这2部分很大程度上拓展及改变了我之前的认知。按沈老师的说法,也即拉远了观察这2部分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更多,也更深。下面就总结分享一下自己从更远视角所看到及想到的
夫妻关系是第一关系
我们每个人,在社会系统中均同时承担着多重角色,如主管、下属、同事、校友等,同样在家庭系统中,家谱图中的每个人,也都同时承担着多重角色。举一个典型的再生家庭为例,如父亲和丈夫、母亲和妻子、儿子/女儿和孩子自己等,即每种关系均存有一对角色,而每个角色又是个生命。
也就是说,家庭系统是一个多重关系系统,而每种关系在家庭系统中承担着不同的职责(当然还有相应的权利),而职责即是为了满足相关家庭角色的相应需求,如父母的职责是为了养育孩子,为孩子提供一个好的学习成长环境等。同时由于承载关系的是人,而人的能力或性格均有强弱或不同,自然就会导致家庭关系难以一直保持均衡,也就是说,不均衡的状态恰恰是家庭的常态。而这种关系力量的不均衡会导致另一种不均衡,即会导致关系背后的需求的满足的不均衡,如母亲文化水平有限,就会导致母亲在满足孩子被教育需求上的弱势或缺位。而家庭作为一个系统,在系统动力下,系统就会出现关系的补位现象,如这时父亲就更多承担了原本父母二人的教育职责等。
在一个企业团队里,主管和员工之间基本是单一角色关系(即上下级关系),所以当一个员工生病或休假缺位时,其他同类岗位的员工(即同类备份人员,如程序员等)即可补上,不会带来什么问题。但在家庭关系中,却有本质不同,主要是2点:一是家庭是一个多重角色关系的系统(如上所述),二是每个人均是独一无二的,没有同功能的备份人员,也就是说有些职责只能由某个唯一的角色来承担,其他人是不应该来补位的。但现实生活中却不是如此,不应该补位者常常“出于忠诚”主动进行补位,结果就会出现家庭关系的角色错位,严重者,会导致关系扭曲及心理问题。
在家庭多重角色系统中,有3个关系是基本的:分别是父母关系、夫妻关系、儿子/女儿和孩子自己的关系,下来就一一简单分析一下:
父母关系
当有了孩子之后,父母的职责主要是2点:一是提供给孩子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二是对孩子进行相应的教育,也即通常所说的养育职责。而如果当父母在“养”的职责方面比较弱时,也即不能给孩子提供一个相对比较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时,这时孩子就可能进行被动式“补位”,如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即是这个意思。而当父母在“育”的职责方面比较弱时,如文化程度不高,则言传这块相对弱些,这部分则将由学校来补位,问题不大,同时还有身教,只要父母的人格比较健全,对孩子依然能比较好进行教育,身教甚至强于言传。总结一下,父母关系弱时,对孩子有影响,会辛苦些,但影响不大。
夫妻关系
夫妻关系不同于父母关系,本质性不同是夫妻关系之间存有情感及性的需求。如夫妻关系出现不平衡问题,则情况就比较复杂。之所以复杂,主要就是因为夫妻关系之间的职责或需要是不合适也不应该由家庭中其他人来补位的,但现实生活中,却非如此。常常出现孩子会加入到夫妻关系中,去补位弱的一方,再平衡夫妻之间的关系,在心理学上,这叫三角化。而这种补位,孩子是自告奋勇,挺身而出的,这份对父母的“爱和忠诚”,想起来会让人很感动,也心痛。由于夫妻关系的排他性,所以当孩子不知不觉介入后,可能会导致夫妻关系的进一步恶化,同时对孩子的心理成长(包括性心理)也非常不利,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会让孩子因角色错位(甚至性角色错位)而出现自责内疚或以后难建立亲密关系,甚至自我伤害等,常见的如恋母或恋父情结即是如此。
儿子/女儿和孩子自己
当一个小孩出生之后,常常我们只看到孩子这个角色,如儿子或女儿,但常常忽略了孩子还有一个更本质的角色,即孩子自己。本质上讲,儿子和女儿是一个工具角色,本质角色是孩子自己,也就是儿子和女儿角色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成长为自己。在中国家庭中,孩子常常不自觉承担了父母未曾实现的某些愿望,所以在中国家庭,孩子自己的角色更容易被忽视。孩子中自己的部分更需关注和尊重,否则孩子即成了父母的附属和工具,因为孩子是个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并拥有相应的权利,所以父母给孩子最好的东西是能力,即社会化能力,包括自理的能力、关系的能力、学习的能力以及工作的能力等。
以上三个关系中,夫妻关系的可替代性最弱,反过来也就是说,夫妻关系最需要关注并经营,自然也就最重要,这既是夫妻关系是第一关系之所在。
如是,给予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应该是我们每个父母和家庭最有远见的一份投资,因为基于自由的快乐或许才能让一个人走得更远,也更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