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芙蓉
自2010年六月毕业至2020年伊始,马马虎虎算起来,我已在讲台上站了十年。有时候自我调侃,十年的教学生涯把我从一个娇滴滴的文艺淑女,硬是磨练成了随时河东狮吼的“母夜叉”。可是细细想来,这十年,改变的岂止是我的性格,更是我对语文教育的理解。这十年,是我成长的十年。
2010年,天真幼稚的我因为考研的失利,想借份工作,抚慰我受伤的心。于是机缘巧合,在老爸好友的引荐下成为乌鲁木齐市第八十七中学的一名代课老师。这是水区一所不太知名的学校,由于生源问题,这所学校的成绩不是很理想,全校所有的教职工,百分之七十都是代课老师,我身在其中,没有因为自己是代课老师而妄自菲薄,反而在这片自由的净土,我勇敢迈出了我教师生涯的第一步。去学校报到的第一天,我就被委以“重任”—带初三毕业班。我倍感压力,因为我没有任何教学经验,更别谈毕业班应考经验。我怕我会误人子弟,当时的教学校长曹校长给予了我很大的鼓励,说我科班出身,没问题。可是我自己心里很清楚,大学里学的好像都是理论性知识,实践的太少。没办法,我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我永远也忘不了我的第一堂语文课。
回到办公室,我就开始备课,备了一天的课,也没备出思路,回到家饭也吃不下去,继续备,直至凌晨两点才备完。睡了不到三个小时,又怕上课时把自己挂黑板上,又起身开始背教案,背了一个多小时,觉得没问题了,才放心的睡下,可是躺下时脑海中还是要讲的每一句话。第二天上课被班主任做了介绍后,看着孩子们好奇的眼神,我更是紧张,准备“充分”的教案被我二十分钟就讲完课,还有二十分钟怎么办呢,我灵机一动,写作业吧!下课后,一种羞辱感油然而生,我的良心受到了谴责,如果这样下去,我真是误人子弟。而正在此时,我人生的第一位导师出现了,王香梅老师,她给予了我太多的帮助,不仅仅是教学上的,还有生活上,她慷慨无私的把她的教学经验和带班经验传授于我。甚至手把手教我怎么上课,怎么复习,邯郸学步,我亦步亦趋地学了点实用的东西。我教学的第一年,每天早晨六点爬起来背教案是我的常态。所幸最后学生的中考成绩不差,继续带初三,这次较第一次有点经验,而且胆子也大了,有了自己的想法。班里的人到初三好多人都去上技校了,只剩十九个人。因为人少,我很轻松的把他们分成四人小组,上语文课,四张桌子拼一起,我站在他们中间讲,语文课堂更多的是我们之间的讨论和交流。他们不爱背古文,放学后,自愿留下来,在操场上我们围坐在一起,从七年级的古文背起,在这种轻松融洽的氛围中,孩子们背古文的兴趣被激起了。我很怀念那时的时光,我想这一辈子都不会再有那么美的画面。至于作文,我写,他们写,他们虽是打工者的孩子,可他们却有独到的人生感悟和细腻的情思。与其说我是他们的老师,不如说他们点亮了我教育生涯的曙光,让我成为了一个有情怀的语文老师。在我教学的最初两年,我用着幼稚简单的教学方法,以复印机的身份懵懂地开启了我的语文教学之路。两年连续的初三毕业班,让我积累了丰富实用的应试技巧,所以后面的入编考试对我来说是轻而易举之事。
两年后,我考入了十二师高级中学义教部,我最不能忘记的是我的两次哭。第一次,刚入职一个月,我们学校和兵团三中一起上研讨课,教研室张主任通知由我来上,让我好好准备,第一次上公开课,我的焦虑感又来了,可是我没有付诸行动。三天后,张主任来听我试讲,由于准备不充分,我硬着头皮上完了课,结果可想而知,我被张主任训的体无完肤,当时就哭了,回家又大哭一场,哭累了想还是得好好备课,正值十一大假期间,绞尽脑汁,也没备出好课。想在张主任面前丢脸就算了,可不能把脸丢到别的学校,于是我就在网上找优秀教案,课件,听上课实录,听一句记一句,整整一天时间,梳理完优秀课例,我似乎有点想法了,写教案,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备课开始了,形成自己的教案后,六天时间每天都在脑海中过,甚至睡梦中也在讲课,我妈说我走火入魔了,只有我清楚,我在经历着一次自我的成长。读与写的巧妙结合,让我的公开课没有出丑,还得到了新领导的认可。可是在两校老师互相评课的时候,兵三的张丽老师直言不讳的说了句:“学生回答完问题你一直在重复。”当时就懵了,学生回答完我不重复强调,那要干什么?后来听课听得多了,我才知道,学生回答完问题,老师要学会理答。第一次上公开课的经历,让我迈出了独立备教案的一大步,让我重新审视我死板的语文课堂。第二次哭,是我在周一升国旗第一次作为教师发言,做国旗下宣讲,第一次拿话筒,又在室外,我本是信心满满走上国旗台前,可是说完第一句话我就慌了,我听到的和我说的声音之间有时间差,当我狼狈的,以极其尴尬的声音读完演讲稿时,全校师生在下面窃窃私语。我低头走下,看到我的语文教研组长时,眼泪就流出来了,是委屈,是辩解,还是寻求她的安慰?可是,“简直太难听了,丢了我们语文老师的脸。”严厉而略带失望的话语把我打回了冷冰冰的现实,眼泪又不争气得一拥而下,那种熟悉的羞辱感又一次侵袭了我的全身。以前只知教学,哪里想过声音,我深深的意识到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自身功底的重要性。从那时起,每天晚上对着镜子练发音,成了我的必修课。第一次上台受挫的经历,让我有意识的关注自己的语文素养。正是那次的经历,天山区第一届朗诵大赛,我以一篇《河中石兽》,拿到了一等奖第一名的好成绩。在十二师高级中学的三年时间里,我勉强的站住了讲台,积累了一点课堂的教学经验。
三年后不安分的我又考入乌市第四十二中学,我的专业真正成长,应该从此时才开始。四十二中给我提供了宽广的平台,历练的机会,一次次赛课,学校,天山区,市上,一次次磨课,教研室主任谷罄歌老师,教研组长张洁老师和我们组的其他老师都给予了我无私的帮助和点拨,让我慢慢的丢弃了拐杖,学会自己走路。2018年天山区优秀青年教师大赛课上,我有幸让王玉桂老师记住了我,更有幸于2019年成为了自治区王玉桂初中语文教学能手培养工作室的成员,这一遇见,便是美好的开始。还记得加入工作室不久就收到王老师的温馨提示,是否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加入工作室,看到短信后,我也挣扎了,因为我刚生完二胎不久,精力有限,可我不想错失这次宝贵的机会,更不想当一个教书匠,重复单调的喉咙,我应该有所改变。这个强大的信念没有动摇我的决心。事实证明,我是对的,跟着王老师,我开始读书,写论文,开始做教学研究,以前认为三千字的论文是不可能办到的事,现在却在上完课后两小时轻松敲出。犹记得第一次承担工作室的整本书阅读《昆虫记》的研讨课,毫无思绪,是王老师,夏老师和工作室的其他成员帮我出谋划策,理思绪,定课型,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王老师和夏老师又奔波来我们学校听我试讲,再理脉络,课件的修改,板书的设计,每一个细节大家集思广益,出色完成任务的同时,王老师那句“自成长,共生长”让我回味无穷。在工作室最大的收获还在于和一群优秀的人在一起,每天都可以学习,王老师的勤奋和对语文的热爱,夏秀梅老师的一丝不苟和丰富的教学经验,马红霞老师与众不同的教学设计和独到的思考,陈鑫老师的新点子,驾驭课堂的举重若轻,刘雅婷老师厚积薄发的爆发力,他们的课让我受益而引发新的思考。在我教学的第十个年头,我由孤军奋战走向了团队协助,和一群有梦想的语文人,一起在语文的道路上携手同行,只为在语文的教学上,我们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而不做一辈子的教书匠。生命不止,学习不息。
我最初教学的十年,我对语文的理解不断深入,由最初的激发兴趣,到后来的教知识,讲方法,到最后的教学生,回归本真。我最初的教学十年,是我成长的十年,我有最初认真的“胡教”,到后面自身素养的提升,到最后的关注学生素养的提升,循序渐进。我最初教学的十年,并不意味着结束,只是新的开始,我的梦想才开始启航,未来的路漫长而充满坎坷,唯有勇气和执着才可走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