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参加区里的公益活动,为内蒙和山西的孩子们捐赠了一部分图书。
其实从暑假开始,我就逐步进行断舍离,对于图书的清理也是其中一部分。因为一直比较喜欢读书,家里的存货也相对比较多。记得有时做梦,都是自己大学宿舍里床头一排又一排的图书,好像给这些图书找到合适的位置,一直是我需要着急和焦虑的事情之一。
我家的图书经历过几次系统收拾。大学毕业和结婚那是肯定的。第二次是孩子出生后因为父母过来帮忙照顾孩子。为了腾地方,我拆了自己的书房,处理掉5箱图书。今年夏天,为了给孩子整理学习房间,我又一次进行了清理。当我看到有3箱图书自从孩子出生后放进纸箱再也没有阅读过后,我坚定了清理的决心。2箱奥运相关的书籍捐给了图书馆地方文献部门,4箱图书请旧书回收的人上门回收。结果他从里面挑出文史哲类图书,按每本书1元的价格计算外,剩余的图书直接按废品回收价格每公斤6角进行了结算,甚至后来没有用秤,直接估价就算了。书箱里的管理类图书他说更新太快了,有些从书市买来的图书他说是盗版,还有些畅销类图书都是应景阅读的,自己后来没有摸过。
看到一个房间堆满了物品或者杂物,整理起来很费周折。不过是身体的劳累,还有不断用心思考物品是否要留,总要问自己这些物品是否还有用到的时候。我在整理过程中不断受到心理的打击,甚至用吃东西来弥补我清理所造成的空虚感和罪恶感。然而看到这些图书我曾经视如珍宝的图书,现在要论斤卖的时候,我坚定了断舍离的决心。
读书本来是自己的事。有时候我们往往有些虚荣心吧,把看过或者拥有图书也作为值得骄傲或自豪地谈资。比如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上映,追着去读刘震云的原著。比如去年的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的畅销,我看到其实那本书也不是最新出版的。再比如那年莫言获得诺贝尔奖金,我就买来全套的莫言,但是现在还有很多本书依然没有开封。包括给孩子的图书,孩子的绘本也有三个书架了,眼看着很多图书都没有地方放了。这样真的好吗?或许书非借不能读,拥有太多总觉得自己可以随时读书。然而事实是读书多少和拥有书的多少并不能划等号。
所以今天的捐赠,我勇敢的把很多特别新,甚至没有开封的图书捐了出去。一方面我改变了心态,放下心中的那份执念。我知道拥有的知识不是以家里拥有的图书量来衡量的。拥有图书并不意味着自己对知识的拥有。我们也不需要用图书装点自己的书房,与其束之高阁不如让他们发挥更好地作用。另一方面在高科技和信息化的时代,我们可以用电子书等方式来阅读,kindle,听书,百度阅读等方式,这些可以有效利用好我们的碎片时间,是我们更加方便的阅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