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些话也不知道是谁说的,但是流传至今,大概也有几百年了吧!每逢看到这类话,作者基本都是会在前面加上古曰或古人云等等,既不注明出处,也不注明时间。好像这些话,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不容读者有半点怀疑之心。好像读了书,就有了智慧,有了智慧,就有了一切。
毕竟挂起古人,这话好像有了莫大的威严,读者只能战站兢兢的聆听,莫名就少了反抗的勇气。
但惠能大师却说:下下人有上上智。大师早已参透红尘。此话应没有为自身袒护之意。这话的意思是说,身处最下层的人也会有最高的智慧。想必在大师所处的那个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下,下下人不能读书的还是大多数吧?惠能本人也不识字,但并不妨碍他成就了一代禅宗。
看来,读书与智慧并不相关。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如果仅从字面意思理解的话,这话也许就对。读书其实就是一门技艺,和做技工并没有本质差别。但为什么从古至今,人们对读书如此重视呢?以至于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使读书的行为一下子提高到了无可替代的位置?
但在如此重视读书的情况下,古人却又倡导女子无才便是德呢?以至于一直以来,剥夺了女子读书的权利。
何为才?才就是应对一切情况,都有应付有裕的办法。这办法在哪里来?古人就认为应该在读书中来。办法多了,诡计也就多了,所以女子就应该目不能识丁,耳不能听文,以便服从男子的管教。
这办法,从读书中来。所以读书也就只能传授这一般的技艺,其余至于黄金屋颜如玉,还要靠对这些技艺应用的熟练程度。如果你读了书,但不能应用,或应用不好,那古人就会又讽:百无一用是书生!
看来,所谓读书的作用,也就仅仅是一种功利主义罢了!
但如果论到读书对为人的作用,古人有一句话就说的非常正确:“从有字处读书,从无字处做人”。书还是要读的,但不能死读书,读死书,“尽信书不如无书”,从书中读起,在做人中忘却,这才是读书的真正意义吧!
怎样忘却呢?好像古人也没有告诉具体的办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见的是什么?其实就是人的认知能力。
读书不是一蹶而就的,人的认知能力也不是一蹴而至,这是个漫长的过程。所以我们也无法在短期的读书中获得太多的收益,至于黄金屋颜如玉等,更是遥之又遥。
但有了认知能力的提高,我们就可以做到有可为,有可不为。面对纷乱的世界,我们知道哪些是需要坚持的,哪些是需要舍弃的。
出淤泥而不染,也许在人心浮躁物欲横流的今日,我们难以做到;但面对诱惑的邪风,可以做到风动而心不动足以!
说到底,读书没什么乐趣,甚至是枯燥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作为普通的读书人,不求气华,但求心安可矣!
所以书还是要读的。
附:不要和不同认知层次的人争辩,对此,说的越多,错的做多;最确切无谬的语言是沉默。
(另附:在生活的不如意中,我感到了跨越层次的心酸和无奈,于是想到了读书,写了以上的一些话,聊以自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