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大师郑板桥先生曾在瞻仰一幅古人作品时,发出这样的感叹:愿为青藤门下走狗。青藤者 徐渭也,徐渭者,徐文长也。 ——题记
人类的兴衰荣辱多不过明代三百年,一部明史道尽了人间的光明与黑暗。我酷爱明代的故事——洪武年间的伟绩,正德武宗的荒唐,万历的救世能臣,到崇祯皇帝的回天无力。我爱过永乐帝的神武,爱过王学的光明,爱过徐阶的隐忍逆袭,更爱过张居正天子般独揽天下,李如松的狂傲不羁…
明史上涌现过无数的正义之士,无数祸乱天下的奸臣贼子,也不乏力挽狂澜,救世人于水火的牛人。朱元璋算一个,王守仁算一个,张居正算一个。徐渭,我认为也算一个。
郑板桥曾说过:如果我能到青藤门下,给他当条狗,就心满意足了。虽是郑大师自谦之言,但徐渭确实很牛,牛到什么程度?神鬼附体。
古今政客官僚,帝王杰出者必深通王学之道,无论是在心学诞生之前还是之后,融通的智慧一直存在,阳明先生在一生的经历中反复悟道,最终将其建立成体系,传送于世人:格竹的执着,刘瑾的廷杖,龙场的荒凉,逃亡的悲愤,平叛的奋战。王守仁的一生是光明的一生。如果中华文明是一部法律,孔孟是宪法,王学就是刑法,刑法基于宪法,且最直接有效,有益于人民,所以王学更是儒家的分支。孔孟朱王,他是真正的圣贤,当之无愧。
初读徐渭东南抗倭的故事时我不由联想到王守仁山西剿匪,平叛宁王,用兵手段诡异,非常相似。后来读到其他书籍考证了徐大才子正是王学弟子,一直受王学思想的深度洗礼。徐渭一生有五位老师,其中四位是王守仁的嫡传弟子,一位是道士(也算沾边)。唐顺之,王畿,季本。明代第一奸臣严嵩父子的悲惨落幕背后就是唐顺之仙逝前留下的手笔;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天泉论道有两位王守仁的嫡传弟子在场,其中一位是王畿。如此豪华阵容,想不牛都不行
徐渭被誉为明代三大才子之一。这样的称谓条件及其严格,连唐伯虎这样的天才都没能挤进。徐渭最大的爱好就是给自己起别号,青藤老人,天池山人,文长,田水月等,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徐文长(别人起的),他十几岁的时候就能写出很长的文章,通读扬雄名文《解嘲》并仿作《释毁》。
徐渭的文,画,书实在太过有名,以至于掩盖了他其他更出色的方面。好比王守仁的思想和成就影响太过深远,掩盖了他在书法,用兵上的造诣。徐渭的诗被袁宏道的誉为明代第一,他的戏曲受到汤显祖的极力推崇。
徐渭的生活的时代正是明代社会,思想的转捩期,他生于1521,这一年嘉靖朝伊始。1593年离世,时为万历中期。生逢明朝由盛转衰的节点,明朝在明武宗,明世宗时已乱象丛生,万历朝则被认为是明朝走向灭亡的起点,这一时期整个社会因朝廷内部极其惨烈复杂政治斗争而发生巨变,徐渭面对的正是这样一个时代,徐渭一生坎坷,命运多舛,在明代艺术家中绝无仅有,他活了73岁,当时已算高寿,但73年对他来说何其漫长!他生命中经历了众多亲人,朋友的生离死别,离世的时候陪伴他的只有一条老犬。儿时丧父丧母,成人丧兄,成家丧妻。
天道戏虐徐渭的同时,也给了他一身盖世之才。他自幼即负神童之誉,身负奇才,名闻天下,却走不通科举之路,连考八次,未中一第,正在他人生最难的时候,他遇到了胡宗宪…
嘉靖年间最惨烈的政治斗争莫过于以徐阶为首的王学门人与严嵩父子的较量,这场没有硝烟的斗争长达二十年之久,无数人付出鲜血与生命的代价。严氏父子权倾皇室,祸乱天下,出身望族的胡宗宪是个天才,他很清楚国家大权就掌握在严党这群垃圾手中,他投靠严党,巴结严嵩的干儿子赵文华,他才能坐镇东南。因为在他心中,有着报效国家,救济黎民的使命。这就是胡宗宪:勾结严党只是手段,抗倭东南,为国效力,施展抱负才是目的。
徐渭就是在这样一个人的手下当幕僚。胡宗宪天性聪明绝顶,是一个十分自负的人,而此时的他,更是威风八面,上有严嵩撑腰,下有心腹爪牙,除了南直隶和浙江外,连福建、广东各省都要卖他的面子。这也就罢了,偏偏这位胡总督还是个相当可怕的人,据史料记载,胡宗宪生来相貌非凡,而且有一种逼人的气势,不怒自威,大致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官威,令人望而生畏。比如俞大猷,这位明代第一高手是出名的硬骨头,敢于坚持原则,不怕丢饭碗,外加一身纵横天下的武艺,曾有人戏言,就算他死了,黑白无常都不敢来带他走。但就是这么一位响当当的大侠,浙江军分区司令员,每次遇到胡宗宪的时候都小心翼翼,连头都不敢抬,有时还会发抖。
相对而言,徐渭的层次实在太低,连个举人都考不中,虽然有名,也只是个有名的老百姓而已,确被胡宗宪亲自请进了幕府。
自古以来,风流才子是很多高官拉拢的对象,但实际上,这些所谓才子除了吟诗作对、附庸风雅外,没有任何作用。比如著名的王羲之、王徽之父子,字写得很好,诗文也很不错,但在日常工作中,他们则应该直接被划入低能一族。如无意外,徐渭也被划到此类。然而意外还是发生了。
胡宗宪是一个喜欢实干的人,极度讨厌说空话的文人,他之所以对徐渭如此看重,如获至宝,只是基于自己的一个直觉判断--除了诗词书画外,这个人还有着更为出众的能力。他的判断很准确,当徐渭跨入幕府的那一刻,就注定不再是那个失意才子,他是运筹帷幄的天下第一幕僚—徐文长。
徐渭层有过这样的自我评价:吾书第一,诗次之,文次之,画又次之。
事实上他对自己的能力排序是错误的,因他最突出的能力既不是绘画,也不是书法,而是兵法。徐渭是一个精通兵法的人,且绝非纸上谈兵,胡宗宪懂兵法,那是在边界看了无数死人,千辛万苦才有所悟。徐秀才天天坐在家里,也没机会上战场,光凭几本兵书就熟知兵法作战。在我看来,这是王学的光芒,是王学弟子的光芒。
胡宗宪是一个十分严肃的人,对下属也缺乏耐心,动辄质问谩骂,单对徐渭放任不管,嫉妒宽容。
胡宗宪的谦虚谨慎收到了极大的回报,照徐渭后来的功劳来看,让胡宗宪磕头行礼也不为过。
徐渭渐渐的开始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他的文笔极好,胡宗宪的一切来往公文都由他包办,连老牌公文专家严嵩都几次来信,表扬胡宗宪的公文写作。
然而对胡宗宪影响深远的,并不是这些。
胡宗宪抗倭不利,败多胜少,当他抓耳挠腮陷入困境之时,徐渭来到他身边,说了这样一句八字方针:先定大局,谋后而动。
之后他们拨开层层迷雾找到了倭寇背后真正的力量,徐渭几乎凭借一己之力为平定倭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由戚继光攻破岑港告终。徐渭凭借自己天才般的智谋而非战争解决了当时的倭乱,整个过程很复杂,足以写入厚黑学教科书,他内心那无尽的智慧得以绽放,我相信那是他一生中最开心时光。我很崇拜他,非常崇敬
万历四十一年,严嵩失宠,胡宗宪被捕入狱。覆巢之下,岂有完卵,作为胡宗宪的幕僚,他难逃干系,更让他痛苦的是自己梦想的彻底破灭。他虽然诗词书画样样精通,却并不想做一个文学家或艺术家,他希望获得功名,成就一番事业,这才是他真正的抱负。他自杀数次未遂确误杀了自己的妻子,入狱。
出狱后已是隆庆年间,天下大变,孑然一身的徐渭开始流浪,没有人会想到这个外表落魄不堪的人竟是当年的东南第一军师。
徐渭一路北上,在蓟州他见到了当年的同僚战友—戚继光。徐渭平生为人孤傲,自负奇才,常蔑视他人,却唯独对戚继光礼遇有加,因为在他看来,此人其才不下于己,所以引为知交。话题回到了当年平倭事略,徐渭认为,自嘉靖以来天下武将唯三人:戚继光,俞大猷,谭纶。戚继光同意并说出了第四个人的名字,徐渭第二天便起身前往辽东—拜会李成梁。
当李成梁第一眼看见徐渭的时候差点让人给他盛点饭,然而他训斥了无理的部下亲自下堂行礼,他知道当年自己还是一个落魄秀才的时候此人早已筹谋天下,名震东南。
徐渭将自己的文赋才学,以及在那段抗倭岁月中所领悟的一切悉数教给了李成梁的两个儿子—李如松,李如柏。之后便执意离开,尽管李成梁百般挽留,或许在他看来,自己的使命已完成,自己的兵略得以延续可以,继续发挥光芒,为国效力。
万历21年,李如松深通兵机,提督蓟辽,确深得万历皇帝宠信。虽然已过去了很久,李如松却仍清楚地记得,二十多年前,在一个又一个深夜,那个落魄的老人站立在他的身边,耐心地告知他所有的一切:倭寇从哪里来,来干什么,他们的武器战术,他们的凶狠残忍,以及战胜他们的方法。然后,他就离开了自己,很多年过去了,那个人的一切却始终牢牢地铭刻在脑海中,他的博学、教诲和那沧桑、期望的眼神——“今日我所传授于你之一切,务必牢记于心。”
是的,我记得所有的一切,二十多年之中,一日也不曾忘却。
他十分清楚,在四十多年前,作为自己的先辈,他的老师曾在那里与戚继光一同战斗,驱除倭寇,保家卫国。
这一刻,我已等待了太久!
几乎与此同时那个曾教过他的老先生正躺在破踏之上,他已卖光了自己所有的字画,贫病交加,无人理会,不久后他带着满腔悲愤离开人世,年73。
徐渭传奇的一生就此画上了句号,在残酷的命运面前,他已经顽强地坚持了太久。他的所有一切,都将被载入史册,因为绝顶的才学机智和那些不朽的功勋。
这只雄鹰也终于可以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式向更高更远的地方飞去了。阳光的午后,我仿佛看到徐渭和无数王学门人渐渐消失在明晃晃的阳光里,他在召唤我们跟随他去追随那些高贵的灵魂,那些一心只想用满身才学报效祖国的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