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一切问题》一书中横田尚武告诉我们这个答案,“拆解问题”的核心,就是把问题化难为易拆解成具体的、可执行的步骤,实现逐一突破。
同时,作者还为解决复杂问题时没有思路的我们提供了一套简单实用的拆解问题的结构框架,帮助我们建立化整为零的简化思维,实现个人能力的升级,破解一切难题。
本书分别阐述了尺子思维、剪刀思维、针线思维、锤子思维和螺丝刀思维在解决问题中的具体应用,以实际的例子作为佐证,方便读者们更快地理解和吸收。
听到“尺子”“剪刀”“针线”“锤子”“螺丝刀”这些词,你是不是觉得很亲切?因为这些是生活中常见的工具,生活与工作的结合,将这些生活中的工具引申到了工作中,给这些生活中的工具赋予了新的意义。
真正的训练,从来不是遇到事情之后的临阵磨枪,而是在于朝夕之间的不断锤炼。
1.
尺子思维的关键词在于“锁定”,即划定问题的边界,找出所有应该改善的环节,把它们列出来。
不要拿来就做,而要直击问题的死穴。
那该怎么做呢?首先,我们要看清楚我们真正面对的问题是什么,在碰到问题时问自己两个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是为了谁?又是为什么做呢?
为了更全面的捕捉问题,作者提出了在制造界的“4M管理法”。“4M 管理法”常常用在出现问题或事故时确定原因的方法。之所以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来做判断,是因为,在确定问题的时候,我们不能凭主观臆断,而应以事实为依据,从人力、装备、材料数据、方案流程等方面去思量。
而“过去再现化模式”,这种情况是需要完整记录过去发生的事情原委是怎么样的,它的基本思维逻辑是把问题的出现归为某种原因出现导致的结果,然后对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紧追不放。
对比“过去再现化“,未来具像化这种解决问题的路径更像是“寻找未来恋人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2.
剪刀思维的关键词是“分析”。分析是分解和解析的集合。我们需要将问题拆分到可以处理的最小单位,再进行整理,对细节进行分解。
问题常常包裹着和它本身截然不同的外衣。
我们需要通过物体的表面特征,透过物理现象看到本质特征。就比如书中作者列举的眼睛,我们知道它的功能是让我们看的更加清楚清晰,但是它的功能是保护我们的视力。
书中值得推崇的是,作者认为表达的目的是传达想法。因此我们在表达的时候应该去除情绪,用两次给问题定量、定性,力求客观地说出问题。当问题被准确地说出来的时候,答案已经呼之欲出。
3.
创新和构造,用这种方法可以找出新的问题解决方案。
然而,创新不是凭空而来的,它需要建立在原有的知识储备上面。
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还要有会操纵知识这个工具的人。就像厨师熟知各种菜的原材料和调料,但要烹饪出鲜美的菜肴,还需要他自己来进行选择和调配。
要把知识从左脑迁移到右脑,从书本上经过加工和消化,内化成自己所用。
从外吸收的新的知识,不断经过内化,和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进行链接,不断扩宽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个过程中,大脑会不断地产生新的点子。
为了更好的捕捉灵感,我们可以列一张灵感清单,然后进行核验。
4.
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有的方案只有在实际操作中才能使得收益大于成本才具有可行性。
为了防止思维漏洞,我们可以列一份缺点清单。通过不断地转化视角,重新构思问题的可能性,直至确定问题的根本已经被解决,而不仅仅只是解了燃眉之急。
“解决问题的大部分时间都应该花在循环锤炼中”,从而不断地规避思维中的陷阱,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为此,作者提出了可以运用“六项思维帽”,每次带上一顶帽子,聚焦思考问题的一个方面,这样可以有效规避思维陷阱。
5.
在日本,有个小学校长的办公室里张贴了一张条幅“1.01的365次方约为37.8;0.99的365次方约为0.33”,这就是“1.01法则”和“0.99法则”。它的大意是,如果每天都进步0.01,一年后,你的实力就会是以前的37.8倍;如果每天都偷懒0.01,一年后你的实力就只剩下以前的3%。
思维只有不断训练,才能形成自己的记忆。
平时遇到问题的时候,问问自己,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通过刻意练习,不断锤炼自己的思维,就可以在应对问题的时候思维敏捷,游刃有余地梳理自己的人生。
这便是坚持的力量。每天用十分钟来锻炼自己的思维,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你也将一眼看穿问题本质,成为问题解决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