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尚品三国:28 董卓的洛阳城

我在《富尚品三国:26 董卓入京》一章中驳斥了传统史书记载的董卓派部下让士兵趁夜晚偷偷潜出城,次日再大张旗鼓的进城,洛阳城军民都以为董卓的凉州兵很多震慑住洛阳城军民是史家编造的故事。

那何进、何苗的部曲为什么会选择投靠董卓,执金吾丁原“大见亲待”的亲信部下吕布为什么会选择杀掉丁原投靠董卓?

我有一个大胆的推测——董卓把奉汉灵帝旨意移交给皇甫嵩的军队重新拿回来。

如果董卓只凭当初带去并州上任的五千精兵,还真难以让人相信他在“寻而”时间,就吸引到何进、何苗旧部,吕布、张辽为首的并州军团的投靠,成为洛阳的“一哥”。董卓只凭五千凉州精兵就控制洛阳城,实在似是在说阿拉伯故事?但如果,董卓手上至少是有两万多凉州精兵做资本,那董卓吸引何进、何苗的旧部和并州系的投靠是不是要容易很多。

我在上一章《富尚品三国:27 军阀董卓是怎么养成的?》写过:中平五年(188年)的陈仓之战,董卓和皇甫嵩各带了两万人驰援,而陈仓之战又是胜仗,兵力不存在折损,考虑到有留下部分军队驻守右扶风军事需求,董卓部下的军队至少有两万多人。董卓上任并州牧只从中带走了五千精兵,按圣旨把剩余军队移交皇甫嵩统率。

如果只有五千精兵,董卓的实力比“并州帮”都强不了多少,何氏兄弟部曲和并州军团又何必会去投奔董卓?董卓又凭什么吸引到他们的投靠,难道他真的有传说中的王霸之气?

董卓是怎么把两万重新拿回来的?我觉得很大可能是趁汉灵帝驾崩。帝国换了新的话事人,董卓派人在洛阳的弟弟董旻以金钱开路,通过太监们说服临朝的何太后,让何太后下诏把先帝在时他原先移交给皇甫的嵩军队重新交回给董卓。

公公们和是皇甫嵩政敌,虽然公公们在帝国说一不二的时候过去了,把皇甫嵩这位天下名将整死的胆量是没有的,不过给皇甫嵩添添堵的胆量还是有的。

中平元年(184年)黄巾之乱爆发,皇甫嵩趁机建议汉灵帝解除“党锢”就已经得罪死宦官集团;在平定冀州黄巾时,皇甫嵩看见邺城中大宦官中常侍赵忠家的房子超出了朝廷规定的官员规制,上书皇帝弹劾赵忠府邸“逾制”。

“来而不往非礼也”,皇甫嵩既然选择和公公们做敌人,公公们自然也不会放过打击报复皇甫嵩的机会。中平二年(185年),权宦张让、赵忠就以皇甫嵩受命平定凉州叛军以来,连战数月不利,空耗朝廷钱粮为由,说服汉灵帝将皇甫嵩调离西北战场,并受到贬官削爵的处罚,皇甫嵩为此被闲置数年,才因关西战事的紧张和制约董卓的需要被重新起用。

在灵帝朝士大夫有计划通过政变诛除宦官集团可以说是朝野内外公开的秘密。在汉灵帝驾崩后的非常时期,感受到生死存亡威胁的宦官集团有足够的动力去试图削弱限制政治立场一直偏向士大夫的皇甫嵩手上的军队太多,防止皇甫嵩“清君侧。”

深受临朝执政的何太后信任的大宦官张让等是很有可能通过对何太后施加影响,挑拨离间,加深何太后对皇甫嵩的忌惮,“太后,今天下盗贼蜂起,先帝又新弃天下,皇甫将军乃国朝名将,屡立功勋,深得军心,又出自凉州大族,在关西威望素重,今握重兵坐镇关中,关中乃帝王之宅高祖皇帝因之而成帝业,皇甫将军一旦心生异志,朝廷危矣,不如分其军权为上”,让何太后对皇甫嵩生出猜忌之心,顺理成章下旨命皇甫嵩把董卓移交给他的军队重新交回给留驻河东的董卓。

对何太后而言,适当削弱皇甫嵩手上的军权,让董卓、皇甫嵩两位凉州名将互相制约,是常见的君主平衡术,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谁也不认为拥兵两三万的董卓会掀起多大的浪。

也许有读者会疑惑,为什么面对圣旨皇甫嵩的选择和董卓如此不同,这么容易就接受朝廷的圣旨,把军队交回给董卓?

这就是皇甫嵩和董卓这两位凉州名将为人处世的区别,相比野心勃勃一心想登上权力顶峰的董卓,皇甫嵩更愿意做个循规蹈矩的忠臣。

我们都知道董卓后面废立皇帝之举引来袁绍、袁术等关东诸侯组成联军兴义兵讨伐,但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当时镇守长安的京兆尹盖勋曾建议和坐镇右扶风的皇甫嵩合兵组成“关西联军”反董,配合“关东联军”东西夹击董卓,灭掉董卓一党。盖勋手中是有一万人的军队【注1】,据史书记载,皇甫嵩当时另带着三万人镇守右扶风【注2】,皇甫嵩若答应盖勋,东西夹击董卓成功的可能性真的很大,皇甫嵩甚至有逐鹿天下问鼎皇位的可能。但皇甫嵩却拒绝了盖勋很有前途的建议,选择接受董卓控制下的朝廷招他入朝为城门校尉的圣旨,交出兵权,皇甫嵩这么轻易交出兵权董卓自然可能都不敢相信。所以何太后真下旨夺去皇甫嵩的兵权,以皇甫嵩的性格是不会学董卓想着明里暗里抗旨的,只会选择接受。

曾国藩其实是向皇甫嵩学的

皇甫嵩是真的聪明人,他清楚皇帝这位置绝不好坐,他是知足的,他满意自己现在的身份地位,选择以德高望重的汉室忠臣形象留在世人和史书中,而不是拿着自己一生辛苦得来的功名和全家人的脑袋去赌一场前途莫测的皇位,皇甫嵩最终也是以德高望重的大汉忠臣安然离世,并受到后世褒奖。

何进要是还活着,洛阳政府还是可以轻易压制住不过是两三万人董卓,也不可能让董卓有机可乘把军队带进洛阳城,何进对董卓进入洛阳是非常警惕,并两度派人阻止董卓进入洛阳。而董卓也没有那么大胆敢率军强攻洛阳城。

洛阳作为东汉王朝的首都,可以调动的人力、物力、财力是惊人的,而且城墙肯定高大坚固。在冷兵器时代,守城一方比攻城一方更容易,攻城方往往要付出惨重代价才能攻下一座城池,凭董卓两万多人短时间内不可能攻入坚城洛阳。

更严重的是在政治上,董卓只要敢挥军攻打洛阳,董卓就会被天下人定性为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一如董卓历史上因为废立皇帝成为乱臣贼子,他死得只会比原历史上更快更惨。

可现在洛阳乱成一团。何进、何苗,宦官集团在闹哄哄的政变中被灭,小皇帝仓皇逃出洛阳城,董卓以救驾的名义趁机要率军进入洛阳城。当士大夫们试图以皇帝的命令阻止董卓的军队一同进入洛阳城,被董卓理直气壮反驳,“公诸人为国大臣,不能匡正王室,至使国家播荡,何却兵之有!”

董卓上洛一开始目的只是想捞一笔可观的政治利益。可现在,洛阳城乱成一团,野心勃勃的董卓自然更不愿意离开洛阳,而手握两万多精兵的董卓足以成为洛阳城一位举足轻重的大佬,所以董卓入京后把留在河东的军队也调赴洛阳。

董卓早就在驻守右扶风时就已麾下部队树立足够的权威,部队早已变成“董家军”,他董某人指哪打哪,就是董卓愿意陪和皇帝、朝廷玩命部下也会支持,这也是董卓敢于和汉灵帝讨价还价,敢无视士大夫势力的压力强行进驻洛阳城的底气。

为什么手握两万多精兵的董卓足以成为洛阳城一位举足轻重的大佬?这里笔者简单介绍一下东汉帝国的中央军构成:

光禄勋统领宫廷禁军,负责保卫宫内安全,其下有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等统兵官职。蔡质《汉仪》记载虎贲中郎将“主虎贲千五百人,无常员,多至千人”;应劭《汉官仪》“羽林左监主羽林八百人 ,右监主九百人”,以上,光禄勋执掌的部队大约为虎贲1000-1500人,羽林1828人,约有3000人。

卫尉负责统领卫士保卫宫门,按唐高宗和武则天的二儿子李贤作注的《后汉书·百官志四》卫尉统领的官兵约2800人。

北军下设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营,平时宿卫京师,战时是京军外出作战的主要战力,李贤注的《后汉书·百官志四》合计北军官兵共超4000人。考虑到东汉帝国当时正处在内乱外乱此起彼伏的军事斗争中,担负外出作战任务的北军有多少士兵留驻洛阳也是个未知数?

城门校尉,顾名思义就是总管洛阳城门(洛阳城门共有十二座,除城正南门的平城门由九卿之一的卫尉管,其它十一座城门均属城门校尉管),据宋元之际历史学家马端临《文献通考·兵考二》推测:“惟城门屯兵数无所考,以宫掖门司马所领者推之,多者七百二人,少者止三十人,况十由门止于一校,必非重兵所在,多不过三千人耳”,也就是城门校尉属下最多3000人,大概率还不到3000人。

执金吾负责皇宫之外,洛阳以内的巡视,《汉官》记载“执金吾缇骑二百人,持戟五百二十人”,共领卫士720人。

《后汉书·百官志一》记载“大将军营五部”,按东汉军制,军队按照“部-曲-屯-队-什-伍”编组:五人为一伍,设伍长;十人一什,设什长;五什为一队,设队率;二队为一屯共百人,设屯将;五屯为一曲,共五百人,设军候;二曲为一部,共一千人,设设千人督(或为牙将,或为别部司马)。大将军营五部,意味何进部曲有5000人。

(以上笔者罗列的数据均出自《后汉书》,以上中央军人数很可能是东汉在黄巾之乱前的人数,不代表黄巾之乱后东汉的军制会继续一成不变。须知任何朝代的官制、军制都会随着历史不同时期的变化而根据需要调整。)

中平五年(188年)八月,汉灵帝为了加强中央政府的军事力量增设西园军,西园军人数不详,按西园八校尉的设置,少说也有8000人。

司隶校尉手上有一支人数不详的军事武装,据《后汉书·百官志四》记载,司隶校尉的属官有兵曹从事一职,“其有军事,则置兵曹从事,主兵事”,可知司隶校尉是有兵权的,兵曹从事虽不是常设官职,只是司隶校尉在有军事需要时却可以组建兵曹,调动军队,可知司隶校尉手上有一支人数不详的军事武装。司隶校尉一职首设于汉武帝征和四年(西元前89年),并统领1200名中都官徒隶,不过到东汉时司隶校尉是不是还统领1200人笔者就不确定了(笔者没有找到史料记载东汉时的司隶校尉有多少士兵)。

车骑将军何苗部下也有军队,史书明确记载他率兵参与了诛杀赵忠等宦官。《后汉书·皇后纪下》记载,汉灵帝母亲董太后的侄子骠骑将军董重领兵千余人,那推测车骑将军何苗部曲怎么着也不少于千人,另外董重败亡后他部下的一千多人是归属何进统领还是何苗统领史料缺乏笔者就不作推测了。

除了洛阳城内本就有的中央军,董卓入京前后,还有和董卓一道被何进征召入京的几路外军。

已知的有,武猛都尉丁原带来的并州军团数千人【注3】;骑都尉鲍信回家乡泰山招募的一千多人【注4】;大将军府掾王匡在徐州招募的五百人【注5】;张辽在河北招募的一千多人【注6】。东郡太守桥瑁屯兵在洛阳东不远的成皋少说也有千人【注7】。

以上人数不准确统计,粗略相加是在30000人以上,就算由于史料缺失,笔者不能完全准确反映董卓入京时洛阳内外的“非董”军总数,但洛阳城内“非董”军总数相加最多也就是四万多到五万,最多是董军的一倍多。

董卓带的部队是自幼武风彪悍,久战疆场的凉州精兵,是可以“以一敌十”的悍兵,其战斗力绝非寻常洛阳京军、地方部队可比。

董卓入京后,他留在河东的两万军队虽还未到洛阳,但洛阳城各方势力在算计博弈中肯定会把董卓的两万多精兵完全放入去考虑。手握最少两万多精兵的董卓自是洛阳城内军事实力最强者,在洛阳城的权力博弈中处于优势地位。

鲍信就明白董卓部入了洛阳对洛阳秩序的威胁有多大,建议袁绍,趁董卓入京未久,立足未稳,对董卓部发动突然袭击,解决董卓这个威胁,但被谨慎的袁绍拒绝了【注8】。鲍信见计不成,果断选择离开洛阳这个是非之地。

董卓的三千精兵是长期在西北征战的百战精兵,战斗力远超未经沙场征战的洛阳京军,而袁绍或者说袁家对洛阳军队的控制是有限的,当时洛阳的势力鱼龙混杂,袁家能控制的只是洛阳部分军队。

从鲍信提议对董卓进行突然袭击,可知袁家手上控制的部队,加上如鲍信、曹操、王匡等袁家能争取到的部队,对董军至少在兵力上是有优势的,不过在冷兵器时代,兵力差距不是绝对悬殊下,兵力上的优势是不是能转化为真刀真枪的军事胜利就不好说,在冷兵器时代,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争并不少见,如后来的幽州争霸战中公孙瓒以少胜多击败并俘虏幽州牧刘虞一役,根本就是刘虞所部缺乏训练,缺乏战斗经验,导致士卒们不擅于作战,战斗力不强。

相比较董卓靠个人魅力聚拢的绝对能“以一敌十”,身经百战的三千精兵,袁家及盟友控制的都是京军和新招募的军队,战斗力和战斗意志都是很有问题的,打农民组成的黄巾军或许还能,和董卓部下这群凉州兵比就差得太远了,是不是真能打败董卓带来的先锋部队,把董卓挡在洛阳城外不好说,袁绍至少不愿意冒险去赌一把。

当时洛阳的势力鱼龙混杂,丁原、张辽这帮“并州帮”,还有何进兄弟原有的部曲,以及其他京城军队,桥瑁的东郡兵,这些成分各异的军队不是袁家能控制的,一个操作不慎说不定会被人渔翁得利,徒然为他人作嫁衣裳。

士大夫阵营的最大优势就在于,他们的势力盘根错节、渗透到了帝国各个地方;而在一个狭小的洛阳城内火并,很有可能就因为一次巨大的失败,遭受到灭绝性的屠杀。

袁绍选择慎重也不能说错,政治决策有时候是很复杂的,也许两个选择都是错误答案

所以,袁绍想先缓一缓,不是没有道理的。硬碰硬的火并,实在不符合袁家的利益。袁家的最大优势就在,他们的势力盘根错节、渗透到了帝国的关东地区,而在一个狭小的洛阳城内火并,很有可能会因为一次巨大的失败,遭受到灭绝性的屠杀。

其实,袁绍的想法,应该可以代表洛阳城内很多人的想法,持这类想法的人总觉得董军就算入了洛阳,也没那么可怕,控制洛阳城绝不是容易的事。洛阳是帝国的首都,权贵重臣名士云集,有身份地位实力,敢制约董卓的大佬太多了,董卓是不敢太乱来,可情势发展之快之剧烈,董卓之胆大妄为远远超出洛阳城这群官僚士大夫的想象空间。

一入洛阳的董卓迅速得到失去了前领导,群龙无首的何进、何苗部曲的投靠。

何氏兄弟的部曲是听命何进、何苗的,是何进、何苗再授权手下的亲信如,吴匡、张璋等将领带领部曲,现在何进、何苗死了,吴匡、张璋等将领继续统领何进、何苗原先的部曲就“名不正,言不顺。”因为何氏兄弟的部曲是听命何氏兄弟的,不是听命吴匡、张璋们的,何氏兄弟死后,失去主心骨的部曲随时可能散伙,“你回你的花果山,我回我的高老庄”,各奔前程,失去军队支持的吴匡、张璋们在洛阳城的地位及利用价值会越发变得无足轻重,所以,吴匡、张璋等何进、何苗的旧日将领必须趁着何进、何苗新死,自己在军中余威还在,还能控制住部下的前提下迅速选择好新主带部投靠,把何氏兄弟留给他们的资本在下跌的关头趁早卖个好价钱,不仅能保住往昔的荣华富贵,最好还能更上一层楼。董卓就是他们权衡利弊下认真选择好的新老板。

为什么何进、何苗的部曲会选中董卓?

正如笔者之前分析的,在洛阳城各方势力中董卓的军事实力是最强的,如果董卓没有数万凉州精兵从命,董卓控制洛阳城就是在说阿拉伯故事,无法让人在逻辑上相信,何氏兄弟的的部曲和“并州军团”凭什么会投靠实力不强的董卓?

除董卓外,再看看洛阳内外其他几方主要势力。

落水的凤凰不如鸡

在这轮洛阳喋血中,皇室威严扫地,皇宫被臣子攻打,太后、皇帝被家奴挟持,皇帝仓皇逃出洛阳,皇帝的象征“传国玉玺”失落,倚重的外戚、宦官双双覆灭等等,皇室真实上演一出真人版的“落水的凤凰不如鸡”的戏码,何况何进的旧部和皇室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他们和太后、皇帝结的仇大了,挥军攻打皇宫,杀死何太后的弟弟,国舅车骑将军何苗,导致皇帝仓皇逃出洛阳,和皇室结下深仇,注定何进的旧部有选择的情况下是绝不会投靠皇室。

“五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听着很有派头,老袁家连续有四代五人做过政治局常委,在朝中、士林、地方影响很深,人脉很广(要不是董卓突然闯入洛阳,何氏、何苗被杀,太监全部被杀,袁家靠诛灭宦官的大功,在宫变后在朝中建立起“刘与袁,共天下”的格局大有可能),但袁家最大的问题弱点,就是“枪杆子”不硬,对军队的控制有限,军事实力弱,袁家历代在官场走的都是文官晋升之路。袁绍的司隶校尉,袁术的虎贲中郎将都是朝廷的官职,袁绍、袁术之所以能统领司隶校尉,虎贲中郎将麾下的军队是朝廷的一纸诏书给的,同样的朝廷也可以一纸诏书夺去袁氏兄弟的军队,这和董卓麾下的两万凉州精兵截然不同,董卓在自己麾下军中已树立绝对权威,他的部队早就军阀化了,董卓的部队名义上还是朝廷的,实际上已只听董卓一个人的命令,董卓指哪董军打哪,这就是董卓敢不遵圣旨和汉灵帝讨价还价的底气,袁家还没有哪个人在军中拥有足够的威望或实力。

皇室、汝南袁氏外,如执金吾丁原、东郡太守桥瑁等人的实力、段位与董卓比更是差了不止一大截。

从何氏兄弟部曲迅速选择投靠董卓,手下吕布宁可背着“杀主求荣”的恶名投靠董卓,可知董卓麾下的“枪杆子”绝对远比丁原、桥瑁等人强。

董卓是有名帝国的名将,在洛阳他的“枪杆子”又是最硬,从军立功后把朝廷封赏他的财物分给部下,让人发自内心觉得是个放心可靠的好老板。凭董卓以上条件,足以让他成为何氏兄弟旧部新老板的第一人选。

东汉开国名将马援初见光武帝刘秀有过一段对话,乱世中不但是“君择臣”也是“臣亦择君”的时代,黄巾之乱后,不说有识之士,就是普通的百姓也能确认乱世的到来,董卓就是何氏兄弟旧部在洛阳宫变后比较认可,可以带领他们从胜利走向胜利,迎来美好明天的新老板。史书记载何氏兄弟旧部投靠董卓的时间用的是“寻而”(从史书推测就是28日这天董卓入洛阳的日子),可知何氏旧部投靠董卓的时间抉择之快。

董卓在迅速收编了何氏兄弟的旧部后,又盯上了和他颇有渊源的并州军团。丁原恐怕是流露出对董卓的抵触情绪,触动了董卓的杀机。这就发生了我们熟知的董卓收买吕布杀丁原一事。

董卓在汉桓帝末年跟着护匈奴中郎将张奂“征并州有功,拜郎中,赐缣九千匹”,在黄巾之乱前担任过并州刺史,有足够理由相信前并州刺史董卓和并州五原郡人吕布是早就认识的,甚至关系很不错。

这就是董卓一利诱示好,吕布就杀了“待之深厚”的故主丁原,带着并州军团投靠董卓,并结成“父子”的信任基础,这也理解董卓会在收了“弑主”的吕布后,心大到将自己的安保工作交给“杀主求荣”的吕布负责的原因之一。

并州军的主力构成和董卓的凉州军其实成分构成也相似,都是以“尚武”的羌胡和边郡汉人为主。吕布带着并州军去投靠当年动不动把赏赐全分给手下的老领导说不定还是众望所归。董卓的“众望所归”在“并州系”另一军头张辽带着招募回洛阳的千余人投奔董卓得到佐证。

并州军团为什么会选择投靠董卓?

士大夫阵营占据着帝国太多的军政资源,作为既得利益者,让他们把本来属于自己(或是他们认为应该属于自己)的利益分给别人,他们实在难以做到,别的外来力量,想进去分一小杯肉汤,本就比较难,外来的力量如果想过来分一大碗肉汤,就只会更难。

董卓却没有这么多的历史包袱。

董卓一系作为一支新兴的军人力量从地方突然闯进洛阳城,要想在洛阳城站稳就必须通过挤压占据帝国大量军政财资源的士大夫们的利益,给予自己的嫡系和愿意投靠他的力量,争取到最多的军政资源。吕布、张辽等边缘出身的并州军人,也认为跟着董卓混,更有前途,于是并州系选择背弃丁原投靠董卓。



至此,董卓在洛阳城的军事实力一家独大,“进、苗部曲无所属,皆诣卓。卓又使吕布杀执金吾丁原,并其众,故京都兵权唯在卓”。

“京都兵权唯在卓”,可能不止是何氏兄弟部曲,并州系先后选择投靠董卓,很多洛阳城原先犹豫观望的军事力量,在董卓明确占据优势后也纷纷顺势投向了董卓。

比如宦官集团残存的京军力量(在《富尚品三国:2东汉外戚、宦官专权的根本原因》中笔者就指出,宦官之所以被临朝的太后,掌权的皇帝倚重,成为制约外戚、士大夫的重要砝码就是宦官对京军系统有很深的影响力,黄巾之乱爆发后,“党锢”解除,士大夫在地方官场重新占据优势,为了保住自家姻亲子弟的小命,防止桓帝朝自诩“清流”的官员无视朝廷律法,草菅自家子弟人命的情况重现,在地方为官的阉党子弟都被解职,这群阉党成员无处可去,被权宦安插入京城军队为官的应该不少),在洛阳宫变中依附宦官集团的京军系统受到重创,但变起仓促,这股从属宦官集团的军事力量未被完全铲除或消化,随着董卓在洛阳取得绝对优势,这群逃过一命,和士大夫阵营又素有宿怨的阉党余孽很自然选择站队董卓。虽然董卓政治立场也是诛宦的,但在有的选的前提下,阉党余孽肯定更愿意选择矛盾没那么深的董卓,而不是仇结的很大的士大夫阵营。

汉制羽林中郎将下属的羽林郎是选自“六郡良家子”,良家子是指出身良好,非医、巫、商贾、百工之子女,六郡是指凉州的天水、陇西、安定、北地四郡和并州的上郡、西河郡,董卓代表的凉并军人和出自六郡羽林郎是有天然的亲近感,有利董卓争取羽林郎的支持,董卓也是从六郡良家子选为羽林郎,在洛阳宫变,皇权重创,朝廷威权不振的背景下,羽林中郎将桓典是根本无法控制麾下羽林郎的“自由”选择。距离董卓入京不过两日,洛阳形势就彻底逆转,董卓实际上已经控制了洛阳城。

大概也在这时,在董卓明示或暗示下朝廷以天久不下雨的理由,罢免司空刘弘的官职以董卓取代(东汉以天象、地震等灾异罢免三公是政治常例,一直到魏文帝曹丕这套惯例才被废除)。不过当上司空。位列三公的董卓并不满足,他决定要更进一步闹个“大新闻”——废立皇帝。

【注1】:《后汉书·盖勋传》李贤注引《续汉书》:(盖)勋领郡兵五千人,自请满万人,

【注2】:《后汉书·盖勋传》:时,左将军皇甫嵩精兵三万屯扶风,

【注3】:《后汉书·公孙瓒传》李贤注引《续汉书》:何进欲诛中常侍赵忠等,(何)进乃诈令武猛都尉丁原放兵数千人,为贼于河内,称“黑山伯”,上事以诛忠等为辞,烧平阴。

【注4】:《三国志·鲍勋传》裴松之注引《魏书》:大将军何进辟(鲍信)拜骑都尉,遣归募兵,得千余人。

【注5】:王粲《英雄记》:(王匡)辟大将军何进府进符使,(王)匡于徐州发强弩五百西诣京师。 《山阳公载记》曰:(袁)绍与王匡等并力入端门,于承明堂上格杀中常侍高望等二人。可见,洛阳政变的时候王匡已经回到洛阳并参与政变。

【注6】:《三国志·张辽传》:汉末,并州刺史丁原以(张)辽武力过人,召为从事,使将兵诣京都。何进遣诣河北募兵,得千余人。还,进败,以兵属董卓。

【注7】:《后汉书·何进传》:并召东郡太守桥瑁屯成皋。

【注8】:《魏书》:(鲍)信至京师,董卓亦始到。信知卓必为乱,劝袁绍袭卓,绍畏卓不敢发。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6,723评论 6 481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8,485评论 2 38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2,998评论 0 34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5,323评论 1 279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4,355评论 5 374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079评论 1 28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389评论 3 40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019评论 0 25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3,519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971评论 2 32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100评论 1 33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738评论 4 32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293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289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517评论 1 262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547评论 2 354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834评论 2 34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