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析数据,反反复复,纠结于定义是否合适。从下定义,到验证,到推翻,到重新推敲,再到更新定义,如此循环反复六七遍,最终才找到一种较为满意的定义方式。这不禁让我意识到,下定义的能力,实在是科研过程中的核心能力之一。如果你能够首次给一种没有发展成共识的事物提出一种经得起推敲的定义,这显然是创新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
下定义,其实也有很多种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范畴。界定一门学科需要下定义,敲定一个概念,一个名称,创建一种新的测量方式,一套评估标准,也属于下定义。比如,开发一种新的数据分析方法,使得之前不知道该如何组织的原始数据获得了呈现的方式,体现出具体的意义,这种新的分析方法创建了一种新的测量指标,这不就是对原先没有定义的对象给出一个定义吗?
在神经科学的研究中,存在大量的未曾被准确定义的事物。比如,意识,共情能力这种比较抽象的概念。这里所谓的定义,是指在物质层面,即意识或共情能力的物质基础,大脑放电的放电模式等。我个人比较感兴趣的一个主题是认知控制。所谓认知控制,是指大脑根据预估的推断,秩序竟然且高效地完成一系列连贯动作的能力。比如,写作时,先选主题,然后列大纲,然后搜集材料,连缀材料,然后开始写作,写完之后反过头去反复修改。试想一下大脑是如何安排这一系列复杂的连贯的动作的呢?现在我完全想像不出来这种高级认知功能的物质基础应该是什么样的。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完全不知道该怎么给这种现象下定义!何至不知道该怎么这种定义呢?我们到底应该如何测量这种认知功能,都是一个见仁见智的事情。类似的,还有大家都很感兴趣的:什么叫“智力”?什么叫“记忆”?它们的大脑基础是什么?这种宏观的问题通常难以获得统一的定义。
但是,岂止是宏观的问题,面对那些具体细微的事物,怎么下定义,对于研究人员而言也是一种巨大的挑战。比如,怎么定义一个脑区的功能?还有更细致的问题:怎么定义细胞类型?即便这个问题看起来这么细微,但却是困扰全世界的神经科学研究人员的一大难题。一般而言,定义既需要准确性,合理性,又需要完整性。比如,当你界定黑皮肤的人属于黑人时,首先需要先界定什么叫黑皮肤?黑人和白人的混血儿,皮肤介于黑白之间,算不算黑皮肤?这种边界往往不可能准确界定。科研亦是如此。所谓硬科学,通常是指基于定量的数学公式界定的概念。不论用什么数学测量,总得有一个界定的标准。比如,大于某个标准属于定义之外的部分,小于这个标准属于定义之内的部分。但问题是,凭什么用这个标准?凭什么5%被认为具有显著意义?5.1%和4.9%之间有显著的差别吗?凭什么把它们划归两类?这意味着,在下定义时,首先就不可能使准确性和合理性完全兼容。所谓合理的定义,只是在大家约定俗成的框架之内设定的一种为了方便操作和对话的标准而已。那么显然,会有一些在定义的边界徘徊的分子是无法被确切定义的。
而科研人员要做的事情,就是竭尽全力,去推敲,探索各种标准,指标,用于界定那些未知的事物,也就是广义上所谓的下定义。可以说,一个没有独立且成功的给某种未知事物下定义的科研人员,就不是一个好的科研人员。一般的科研人员只是套用领域中已有的概念和定义,做着重复性,或者修补性的工作,而优秀的科研人员就是不断地探索未被定义的未知事物,然后以各种方式,从各种角度,给这些未知的事物下定义。是的,下定义的能力,确实可以当作一种判别优秀科研人员和一般科研人员的有效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