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朋友圈一位朋友发了这样一些话。
当我突然看到这个问题有点些许的懵逼。当未来的某一天我遇到这个问题,我的孩子问我的时候我会怎么回答呢?
如果当面我五岁的时候,问我爸爸,爷爷去哪了?我爸爸会怎么跟我说呢?我不得而知,我想我父亲也应该会懵逼吧,但是我想我爸爸的懵逼和我的懵逼是不一样的,他应该是不明白我哪来的爷爷的概念,毕竟我的爷爷在我爸爸十个月大小的时候就离开了这个世界。当我还在这个问题中懵逼的时候,我就在思考为什么我们对死亡那么的陌生,仅仅是因为我们没有经历过死亡吗?亦或是我们对死亡有一种天生的恐惧感所以不敢去面对甚至去靠近接触了解死亡。
死亡,在我们现在的社会里真的是一个禁忌话题,反叛如韩寒把死亡这个话题作为《独唱团》第一篇文章时候都在说“原谅我第一个话题是死亡”。
索甲仁波切曾说:有生,自然有死,每个人迟早都需要面对死亡。
当我们还活着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两个方法处理死亡,忽略死亡,或者正视自己的死亡,籍着对于死亡所做的清晰思考,以减少死亡可能带来的痛苦。不过,这两种方法都不能让我们真正克服死亡。
诚然对于多数人来说死亡是恐惧的。因为死亡就意味着消散,意味着消失。
我没有经历过死亡,但是当我从韩寒的独唱团中的第一篇文章《死亡》中读到陈学平,在陈学平的身上我看到了令人心寒的遗忘,我知道了不愿被人所提及的死亡原来就是一种消失,一种肉体和精神的消失,更重要的也是更可怕的是在人们记忆中的消失。我没有经历过绝望,但我从陈小兵转身的背影上知道那是一种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
为什么大家会对死亡有一种恐惧,我想是因为大多人的一生都是怀有执念的,抛之不去,放不下,孕育而生的便是痛苦。
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是物质、财富还是精神上的愉悦?说不清楚,我甚至连我自己是在追求什么还不是很清楚,我只知道你若问我,我会回答说我活着是为了幸福,可幸福又是什么,怎样才能让自己幸福?我很矛盾,至少现在的我是充满郁结的,得不到,挥不去,忘不了,所以我有时候会有些许悲伤,死亡或许是一种解脱,可是就这样死去留下的只会是更深切的殇。
前一段时间在微博上看到这样一段话,泪目。
不要总以为自己是孤单的,孤单是一种情绪,你会孤单只是因为你太过于在意某一件事或者忽略的别人的在意,或许你性情古怪,没有知己两三;或许你总与心爱的姑娘擦肩而过,在爱情面前郁郁寡欢;或许你倾尽全力,事业却一直平淡无奇……因为太多的失意,你觉得自己很苦恼、孤独,只是因为你的眼光只在意了自己的得失,而不曾想过那些支持你的身后人,有时候他们或许过于唠叨,但只是因为在意,你的冷漠战胜了暖暖的爱意,所以你才会寂寞、无助。更有极端者选择草草了结自己的生命,可这种死亡是不仁的,因为你伤害了更多的人。
《西藏生死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当认证了心性,就叫涅槃,当它被迷惑蒙蔽,就叫轮回。
佛教相信轮回,在他们看来死亡不是结束,而是新生命的开始,痛苦不是折磨,只是一种历练,在轮回中得以体味、追寻进而领悟,涅槃中升华继而证悟!当你证悟那一刻起,你便是佛,死亡则是开启极乐世界的一把钥匙。
从某种意义上说,死亡确实是善良的。可现实世界是残酷的,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纯真的人也早已被世俗的污浊玷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正如于滚滚红尘中走上一遭而不丧失真我,这是极尽升华的。可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竞争是残暴的,纸醉金迷的诱惑是致命的,我们往往容易丧失自我,沉溺其中无法自拔,当我们的欲望滋生,便如同覆水难收,可韶华易逝,我们迟早会面对死亡,这时候对生的执念越发强烈,或者说对于所拥有的不愿就此放手,反而欲求不满,死亡就是刽子手,不留情面地剥夺一切,而我们死前灰暗的瞳孔映射的是不甘,是对俗世的执迷不悟。这是何等的扭曲,滋生的怨念反哺阿修罗之道,又会造就多少不幸与哀鸣。
佛说:万物皆无常,有生必有灭;不执着于生灭,心便能寂静不起念,而得到永恒的喜乐。人因企求永远的美好、不死而生出了痛苦。
万事万物皆是处于生死虚幻间,当我们看透了生灭,证得了空明,则世间万事万物,所遇如明镜,现则见,去则不见,不着一丝痕迹;心有悟道之志,乃空此途中万方劫难,万处诱惑,直指根本不做动摇。
死亡真的是没有那么的恐惧与陌生,或许我们每个人面对死亡都应该是:抬头,微笑,然后认真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