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主流的声音都聚焦在“给中小学生减负”的时候,我们不妨先冷静下来,缕一缕其中的逻辑。
减负,简单地说就是减少作业,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到其他活动中去,而作业的来源是老师。教学是双向的——学生的负担重,老师的教学任务也一定重。总不可能今天老师只上了一节课,却布置了五天的作业。也不可能老师上了一天的课,最终布置:今晚回家跑400米,锻炼身体。
因此,想要给学生减负,最终是给老师减负。
那么,问题来了。
升学是读书的必要过程,而每个家长也希望子女从小学到大学,都能考上好的学校(甚至是大部分学生自己的心愿)。但目前,升学考试的评判标准只有一个——分数。如何考出好的分数?努力学习,这也是家长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作业,也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
一天的课程结束,老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作业,这是一个完整的闭环体系。但如今,网络中却经常传出孩子做作业到深夜的消息,怨声四起。没有老师以布置很多作业为乐趣吧,毕竟自己布置的作业,自己是要批改的,毕竟每个老师,也可能是一个家长。
奇怪的是,如果老师少布置作业,家长又会质疑他们不负责任。子女回到家过于轻松,又会担心,太清闲了,考试考不好怎么办?于是,私下布置练习,报课外辅导班,也成为了一种现实常态。
中国教育学会发布的《中国辅导教育行业及辅导机构教师现状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超过八成的家长非常同意或比较同意课外辅导是中小学阶段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甚至有26.6%的家长愿意拿出家庭可支配收入的一半用于孩子的课外辅导。
如此看来,为学生减负,似乎是一个不成立、也不存在的命题。逆推而上,难道为老师减负,也是个伪命题?在过去,也许能立刻给出肯定的答案。但随着K12在线教育的飞速发展,利用新技术为老师减负的宣传,此起彼伏,但事实真的如愿景一般么?
较为理想的教学的过程,应该为“老师传授知识+接受学生学习反馈+研判学习情况+实现针对性教学+指导学生个性化学习(或学生自主完成)”这样一个循环体系。而现实教学中,接受反馈、研判情况,是老师最难完成的环节。
老师接受反馈并研判的最重要途径,是学生作业和各种考试的情况。但由于作业量大,导致批改的过程便已占据了大量时间。如果再人工对每一道题、每一类题型进行错误率统计分析,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后续的针对性教学、个性化学习也就很难实现。
K12在线教育发展至今,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成为了核心的发展方向。以平台类为代表的各类工具,如一起作业、智学网、翼课网等,一方面通过人工智能,辅助甚至自动完成作业批改,减少老师机械重复性的工作。另一方面,通过大数据,为老师统计分析出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为学生生成个人学情报告,这对针对性教学及个性化学习的实现,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
再看一组数据,根据CNNIC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1.38亿,较2015年底增加2750万人,年增长率为25.0%。从重点细分领域来看,K12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7345万人,年增长率为76.9%。并且用户使用率为53.4%,是在线教育的绝对主力。
从技术和用户数据来看,市场对K12在线教育的接受度正逐步提高。换角度而言,K12在线教育,在提高教学质量、为老师及学生减负方面,似乎起到了一丝作用。
但又有资料显示,国内在线教育机构有70%的K12在线教育企业处于亏损状态,15%企业营收持平,10%企业死亡,盈利的企业只占5%。企业发展状况与用户实际情况不符。抛开市场竞争及企业运营方式等因素,单从教与学的应用上来分析,这是由于技术暂时无法完全解决教与学的过程中,体现出的个体化差异,导致无法真正满足教学需求,达到用户期望值。
教与学,都是主观完成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受思维、情感、经验等各种因素影响。这些是目前大数据无法判断的。
老师的情感切入与教学经验。大数据确实能给出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但这些仅仅只是冰冷的数字。日常教学中,学生的成绩也许会受到各类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波动,这些只能通过老师与学生的接触加以分析解决。同样,老师的教学经验是大数据无法完成的。对知识点及考点的变化及预测分析,对不同班级情况的把握,对各类教学方法的总结及应用等,都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积累,更会随着所带学生的不同而分别应用。
学生的认知与选择。大数据也许能够为错题举一反三,但学生的问题也许并不是在题目,而是在整个知识点或者其中某个细小的环节遇到了瓶颈。另外,学习的环境对学生来说是不可替代的。在群体的氛围中,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甚至老师的方法无法理解,同学的几句话便能使其茅塞顿开。
这些都是目前各类K12在线教育工具无法解决的问题,也就很好地解释了上述K12在线教育企业的现状,以及《中国辅导教育行业及辅导机构教师现状调查报告》中的另一组分析:超过九成家长为子女选择过线下辅导,线下辅导仍为主流。
所有的现实让我们必须承认,教与学是一个“重负担”的过程。家长们喊着减负,又希望子女们成绩优秀,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对于老师而言,更不可能每天与学生聊着理想和人生,就让他们考出好成绩,进入好学校。
新技术的确让教与学变得轻松起来,但目前来看只能是辅助。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依旧需要老师及学生的辛苦付出。尤其对于老师而言,用新技术为他们减负的道路,还很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