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孩子小时候开始,我就会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做家务,要求她们收拾自己的玩具,整理房间,长大一点,会要求她们洗碗、拖地。我认为这就是在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特别是对家庭的责任感。
而儿童心理学专家吉诺特认为,做家务对持家有用,对培养责任感并没有积极的影响,甚至强制孩子做家务,对塑造孩子的性格有消极的影响。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与其强制他服从,不如传输价值观给他。因为孩子的责任感只能从他的内心产生,从家庭和社会的价值观中慢慢培养和指导。
具体落实到家庭教育,主要是做好两个方面:一是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二是孩子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
一、责任感的教育,身教大于言传
品德教育很难靠语言去表达,只能通过行为去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和孩子有一个良好的亲子关系。因为孩子总是会有意无意地去模仿他心中的偶像。所以,我们在和孩子相处中要注意以下3点:
1.接纳、认同孩子的情绪
比如:有些家长看见孩子无缘无故地拉长着一张脸,心里就冒火,就想去教训孩子,结果惹得孩子更加不开心,家长自己也烦心。
但如果家长首先想到的是:孩子是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了,那他就会这样跟孩子说:你看起来很不开心。这时最好不要问:“你怎么啦?一副生气的样子。”
因为问句表达的是好奇,陈述句表达同情。
不管孩子有什么情绪或感觉,我们都要先接纳、认同。等孩子的情绪平复了,我们再来纠正他的行为,这样就容易得多。
2.认真聆听孩子的想法和观点
父母认真聆听孩子的想法和观点,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很重要的,这就给他带来了自尊。
而不被父母关注的孩子,会觉得自己不可爱,也没人爱,这种心理的创伤可能会陪伴孩子一辈子。
3.不给孩子定性、贴标签
小美正在把妈妈刚买的一大盒冰激凌一勺一勺刮到自己碗里,妈妈看见了,说:“小美,我们家里有四个人,要分成四份哦。”
这位妈妈的做法值得称赞。她没有说小美自私,没有指责她只想到自己。因为她知道,父母否定性的评论,会让孩子扭曲自我形象。
孩子如果长久以来感受到的都是父母礼貌的态度,他就会去模仿。这样父母对孩子责任感的教育就完成了一大半,但是光有榜样还不够,还要靠孩子在生活中去努力、去实践。
二、给孩子机会,让他自己解决问题
昊昊是个六年级的男孩子,平时有点丢三落四。这天,学校组织去春游,他又忘记带一份妈妈签了字的承诺书了。老师说没交承诺书,不能去春游。昊昊急了,打电话叫妈妈给他送到学校来。
妈妈想了一下,对他说:“我现在有事,走不开,还是你自己回家去拿吧。”
昊昊说:“那来不及了,老师和同学们都要走了。”
妈妈继续引导:“那你知道怎么去春游的地方吗?我记得坐公交车就可以到。”
昊昊生气地说:“那多麻烦,我不去了。”
妈妈平静地说:“去不去是你自己的事情,你完全可以自己做主。”
昊昊挂了电话。他想了一下,还是回家去拿了承诺书,然后坐公交赶到了春游的公园,和同学们一起游玩。
这位妈妈的高明之处在于:孩子遇到问题,她没有责备。而是借这个机会,帮助孩子学会解决问题,承担责任。
相信昊昊通过这件事,不仅丢三落四的毛病会慢慢减少,而且他也能意识到,自己应该也有能力对自己负责。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事情完全属于孩子的责任范围,孩子有选择权。比如昊昊去春游这件事,妈妈就让昊昊自己选择,可以不去,要去就要自己想办法去;
属于家长的责任范围,但孩子的利益有影响,孩子有发言权,没有选择权。当然,决定权在父母那里时,我们也要告诉孩子接下来必然会发生的事情,并且帮助孩子接受。
总之,如果父母不让孩子在属于他自己的责任范围内有发言权,甚至某些决定权,就很难培养出有责任感的孩子。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不是一蹴而成的。家长先要有耐心,接纳、认可孩子的情绪,聆听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不给孩子贴标签。遇到问题,学会适当地放手,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相信时间一定会给我们一个有责任感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