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那年我爸踩着油门一路向西的把我送到了江西上大学,让我记忆最深的便是开了许久的车子却在我困意来袭的一刹那,缓缓行驶到了校门口……
这种感觉就像,眼睛一闭一睁,九年义务教育过去了哈~
爸妈大包小包的和我一起把行李拎进宿舍,然后望了望这间陋室。我从他们的神情读出了: “看到这里生存环境如此简陋不堪,我们也就放心了。”其实这个时候的我还是很有心思和他们开玩笑的,那是因为无知的我对十五分钟以后的失落感爆棚还丝毫没有任何察觉。
早早来到学校的我,在送走了家人之后便开始很惬意的漫步在了大学校园,才走了十五分钟后我就发现了一件非常崩溃的事情: 我走完了…… 对,这完全与我脑中的“大”学毫不相符,我指望着来这里漫山遍野的参加社团但你却给了我一所高中,我想着来这里骑着单车叼着馒头的赶早自习但你却还是给了我一所高中。当我意识到我要面对刚刚走过十五分钟的风景还得继续浏览三年的时候,我很颓废的走回了宿舍,坐在床板上开始了四十五度角俯视地面,陷入沉思。
当下的第一感受就是想起了爸妈,真的是人在他乡为异客。从小没怎么离开过家乡的孩子第一次尝到了乡愁的味道,会有点咸。接着很快我的思绪便开始转换,因为我把现在的处境与以往自己的那些 不勤奋,荒废,懒散 的“恶行”挂上了勾,觉着也许就是自己曾经的不作为换来了今天的自食其果,仿佛这就是上天安排我来的五指山一样。虽然有点言重,但着实的在那一刻感到了失落无助,夹杂着思乡之情,我可能真正的体会到了什么叫五味杂陈了。
别着急,现在的我还没开始犯病……
但也许这也为今后的心态画上了消极的一笔吧。
要是我不说,天知道我大学报道的前一天晚上是特意翻出《爱情公寓》来观看以此激励自己勇敢迈出远离家乡的步伐。吕子乔的人物刻画太到位了,一言一行都仿佛催促着我早些走到策马奔腾的道路上来。我也确实开始了憧憬自己在未来的室友以及憧憬着展开自己新的社交圈子。
于是抱着子乔一般“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心胸,我迎来了一个个自己大学的舍友。我对每个人也确实都敞开了心扉,用一种早到半小时换来的主人翁精神照顾好了每个人的情绪也相互做了认识。那时的我很希望能有一种可以带领着他们的感觉,努力的扮演着这间房间里雄性领袖的角色。确实卖了力气,动了脑筋,也确实花了心思,结果确实没什么鸟用。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态度,脾气,各自忙碌着各自手头的事儿,哪里有空子搭理你的情绪感染以及那份高谈阔论。其实现在回过头想想,人生本不是如此?
相处了一段时间,大家的低头不见抬头见换取来的自然是一份熟络,同时我也收获了一个“马仔”。他其实是我的舍友,些许的娇生惯养又些许的依赖人。也许是他看到了我高考完的三个月里的健身成效,或者是我天生自带的安全感?再不然就是当军训新鞋发下来的时候我可以在他那双不知所措的双眼中穿针引线般的串好鞋带。当然这些都不重要……诚然他已经在我的麾下了。
那一小段日子里我们同吃同住还晒着同一颗太阳,而我小小的享受着这份自由和自在。大家有欢声笑语,也有鼾声大作,唯独没有争吵。总之是回忆起来能够称之为美好的时光。
什么情况?题文不符啊,怎么还没开始抑郁这……
就像那句歌词一样,该来的总会来,该走的也无法挽留。
其实呢这算不上一个悲剧,要是非要算,那也只是对于我一个人的悲剧而已。
就像是小说里的剧情一样,做好了人物铺垫,描述好了关系,折腾完了情景渲染,是时候曲终人散。
我们的宿舍因为分一二班的原因完全打乱了,这意味原班人马全部分开宿舍也意味着半夜起来如厕时我随便踩的那双陌生的拖鞋如今会变得更陌生了……哪怕到今天为止,我都还是坚信着这件事对宿舍其他几个人来说都不是个事儿,哪怕是 也绝不是个大事。但是在我这,就不太一样了。
肯定很多人不理解,即使我自己。现在的我也只好揣测一下当时的我内心里的波涛汹涌。也许那真的算是我心中建立起的小小乌托邦,用着平日的只言片语,用着往日里一同走去食堂的步伐,用着每一个微笑,大笑 堆砌……因为在此之前我并没有住过校,也没有体验过背景离乡,更不知道在一个陌生的地方与一群陌生的人生活在同个屋檐下的感觉。我很难形容,但我会去珍惜。毕竟它像是一个新的开始。
就像那条段子讲的屌丝一样“昨天一女生在地铁上碰了我一下,我连我们孩子的名字都已经想好了。”我好似也是已经规划好了三年后大家一起毕业的那个场景,没有感人但确实情景想的有些太逼真了……
夹杂着乱七八糟的情感,我又迎来了新的舍友,直到看到他们我才回想起来: 原来我曾经的那帮舍友没有一个抽烟的。多了烟味便也多了不习惯。来的都不像是善茬,有人字拖之上穿着一件背心的,有戴着一副眼镜也盖不住流氓气质的,也有操着地方话吧啦嘴皮子的。总体的印象如果说忍住不用古惑仔来形容,那就是《功夫》里的火云邪神,俩脚夹着一双普普通通的拖鞋但你就是能看出他是个有故事的男人。
总之,令我大为反感。都说“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可能是反差太强烈,又或是那时候的我从来没有这么近距离接触过这些负面形象的人,混混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甚至盖过了烟味。我开始下意识的开始不和他们说话,时不时的还是找寻我原来的小伙伴,这像是成了一种习惯。而本来就两两相识的那帮“坏坏舍友”他们也愈加熟悉了起来。
那是当时的我还未预想到的情况,我慢慢的好像,脱节了。
渐渐的,我开始有了些封闭起自己的倾向。我不抽烟,不喝酒,不玩游戏,这更像是把我和他们分离开的一种冥冥注定吧。每当周末他们都被校园网速逼向网吧的时候,我选择偶尔翻翻书,偶尔叠起了收纳箱里的衣服,和早些的舍友慢慢关系也仿佛淡了点。总之就做些安静,一个人,没有压力就能做的事情。还有偶尔的打篮球。
如果说打篮球算是那时候我勉强还能和外界沟通的最重要的渠道,那另一件事真的可以算是我的救命稻草。
一个人旅行总是孤单,但那时候的我很厌恶孤单二字。不懂是自我催眠还是什么,很早的我就认定人的一生需要经历孤单寂寞,而且是必经。到晚些时候我才得知那句挺有名的话。“耐得住寂寞,才能受得住繁华。”敢情在孤独的这条路上,还是蛮热闹的。
在我看来,人是有群体性和个体性的,二者皆为本性。也许从个体进入个体是个简单的过程,但从群体回到个体,像是会伴随着太多负面的情绪,情感。我选择让自己一开始就熟悉孤独的感觉,于是我可以在“喧嚣”和“寂静”中多一份游刃有余。
那时候想了非常多的事情,不知道是不是受了高中手贱捡起的几本哲学书影响,反正在一个人行走的过程中我思考了太多也更像是养成了一种习惯。没有总结,没有规划,没有方向,没有步骤,总之就是干想。让大脑与走路的脚步处在同一频率,传说中的身体和思想,至少有一样得在路上。但不太沾边。虽然漫无目的可我知道,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是从那时候一点点的开始拼凑完整起来的。我也开始可以理解以前走在大马路上别人走着走着对着红绿灯笑,对着井盖笑了。那是因为我和他们慢慢像是归为一类: 脑子停不下来。我们没有在思考人生,但就是得想些东西,让它运转着。
你在路边看到一朵花,而我在脑海中看到的却是我摘下了这朵鲜花拿给走在旁边的女生表白,而且她还答应了。那你说,我能不在路上傻笑出来吗?
每周五的课上拿出手机,百度一下周边哪里有好玩可去的地方,然后再查找好线路。齐活儿~第二天就可以揣着几枚硬币,然后带上10元到20元不等的资产上路了。我不想哭穷,只是个人习惯,第一是希望自己能控制好一定的成本,第二我对吃的并不挑剔。基本上喝一瓶水(口太渴例外)、吃一顿可口的午餐、观赏沿途的风景、收获新的思绪。这些就是我周末得去完成的事了。对了……还有趴在麦当劳或者肯德基的桌上睡个香甜的午觉。(导致我几年后去广西旅游时还睡了一次桌子,那叫一个亲切)如果走地方走累走烦了我也会让自己去到书店休憩一下,停下脚步,换换口味。可以说是远离了社交,也可以说是去认识自己。
但我毕竟只是很轻很微的自闭症啊,偶尔还是有与人交流的。
于是乎,大半年过去了开始有一丢丢的人想跟着我也去实打实的穷游了。我其实还是挺排斥的,但终于也还是体验了几回有同伴的行程。逛遍了各个公园,也走遍了附近的非著名景点,我熟悉了所在的这座城市里的基本地形包括公交车线路,知道了各家图书馆的位置。仿佛又小小的当了一回主人翁。
走的差不多了,我的心好像也静的差不多了,居然逐渐的开始有着想回归社交的欲望。
如果要问我走过这么多的路,想了那么多的屁事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可能第一个想到的就是: 有了一颗不安于现状的心。
我想着尝试各种不熟悉的领域,想要远离舒适区,报名了各个社团学习,我开始克服曾经的自我封闭,我开始在篮球场和别人说更多的话。
在沃兹基德众多的“理论”里,其中就有一项为了改变我自己的理论,我美其名曰 动静结合 。顾名思义,要有自己灵动开朗的一面同时也要有自己安静思考的一面。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 朱自清
正像朱先生说的,此时的热闹不属于自己。而我呢,有时便会想着化身为此时的蝉,此时的青蛙,我想要去占有一份热闹,但没准过了一会儿我又变回了“我”。我希望自己能处在一个相对的位子,时刻寻求改变也愿意做出必要的改变。
不知不觉,我从和舍友们生硬的开启话题再到后来的吃饭记得叫上我了,我心里清楚的很,别人看来的不是事儿我却是一步步的走出了自己,又走近了自己。好在慢慢的大家都又融入成了一个集体,他们也根本不是“坏舍友”一切只是我的过于标签化,我也终于在毕业前顺利的回归了“舍友”的角色。他们在茶余饭后的闲谈中还告诉我,曾经那些无言的岁月里还有班上的同学给我起了个响亮的外号“团长”。究其原因,他们说是因为我那时候的个性太孤僻了,像是一个独立团里的团长。
哈哈哈哈哈哈
上面的这句话也正是我一直朝着努力的方向,如果没记错的话这是电影《头文字D》里的台词。用脚走过了这么多荒路的我,想来也是时候坐上我的AE86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