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你写的日记
明天你是否还惦记曾经最爱哭的你
老师们都已想不起猜不出问题的你
我也是偶然翻相片才想起同桌的你
一首《同桌的你》宛若一缕清风,轻轻地吹在人们耳边,却深深刻在人们心里。二十多年前,这首歌发行不久便轻松摘得大小音乐排行榜的头名;今天,它依然传唱不衰。
《同桌的你》代表着所有人的青春岁月,代表着对单纯美好的校园生活的怀念。《同桌的你》正是校园民谣的代表作品之一。
1994年,一盒叫做《校园民谣》的磁带,开始在大学生中风行起来。这盒磁带中的歌曲,全部由北京各高校在校大学生或肄业生创作。旋律优美流畅,歌词清新隽永,既有时代气息,又贴近年轻人的心声,尤其贴近大学校园生活。《同桌的你》就是这张专辑的主打歌。《校园民谣》在大学生中引起强烈共鸣。校园民谣歌曲也一跃成为当时大陆音乐的主旋律。
伴随专辑《校园民谣》的流行,更多校园原创歌曲开始出版发行。《睡在我上铺的兄弟》、《流浪歌手的情人》、《青春》等歌曲,打动了无数人。老狼、沈庆、郁冬、叶蓓、朴树等演唱者成为受人喜爱的歌手。“校园民谣”也从一张专辑的名字,演变为一种音乐形式、文化现象。校园民谣就像青春的记录者,载满了青春的纯真与忧伤。
高晓松无疑是校园民谣的代表人物。我很喜欢他的词曲。高晓松的词清新如水却蕴藏激情。他把青春的故事用如诗的语言娓娓道来。他写道:“开始的开始,是我们唱歌。最后的最后,是我们在走。不忧愁的脸,是我们的少年。不诚惶的眼,等岁月改变。最熟悉你我的街,已是人去夕阳斜。人和人相互在街边,道再见。你走后依旧的街,有着青春依旧的歌。总是有人不断上演我们的事。都说是青春无悔包括所有的爱恋,都还在纷纷说着相许终身的诺言。都说亲爱的亲爱永远,都是永远年轻的脸、不变的眼。”一曲《青春无悔》,忧伤而又唯美。是的,一样的地点,一样的情节,不一样的只是主角。那些我们执着的爱恋,在校园里年年上演;那些还在耳边的誓言和诺言,最终都败给了时间。可这又怎样呢,青春无悔。多少人,人到中年依然怀念校园单纯的情感,念念不忘牵过手的另一半。
时光流转,岁月变迁。恋恋不舍的青春、校园一去不返。人们不禁一遍遍对青春告别。高晓松无奈地说:“再见吧,那旋律依然在唱。再见吧,已不是旧模样。以后春花开了秋月清,冬阳落了夏虫鸣,谁来唱歌谁来听,谁喊了青春谁来应。”这些感伤是他们的,也是我们的。不论你的青春是隐忍还是张扬,是平平淡淡还是轰轰烈烈,总要对它说再见。青春是人生路上难忘的一段,也只是一段。
老狼演唱了高晓松的很多作品。记得《校园民谣》的录音师说:“从专业角度讲,老狼的声音很粗糙,不适合唱歌。”但是没办法,我就是被老狼这沙哑的声音打动得一塌糊涂。他唱的每一句,像海浪一样拍打着我的内心。在我看来,音乐最重要的就是一种感觉、一种共鸣,不需要太多的条条框框。老狼的声音低沉沙哑、有种沧桑感,表达的感情真挚哀伤。有人说,老狼的歌声像一本日记,而他就一页一页地将他的和我们的成长撕给我们看。我们听他唱给女生写的情书,听他唱午夜悲伤的电影,听他唱弹吉他的流浪歌手,听他唱恋恋风尘。一直觉得老狼身上流浪气质有余而学生气不足。这一点倒是和对其他校园歌手的感觉不同。
《校园民谣》专辑制作人、当年三十岁的黄小茂说:“有一天,我坐在办公室里,听到了一首歌。那首歌,就是《青春》。我自己也想不明白,是什么在这首歌里,打动了我自以为不再会被轻易打动的心。”
《青春》的词曲作者、演唱者是沈庆。在他的笔下,青春也是一种平淡,青春里满是“轻轻的风轻轻的梦轻轻的晨晨昏昏,淡淡的云淡淡的泪淡淡的年年岁岁。”相比《青春》,我更喜欢沈庆的《岁月》。初听《岁月》,感觉整个人瞬间被拉回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歌曲没有华丽的伴奏,只是吉他加上简单的配乐。开始的旋律有种庄严凝固的味道。当沈庆唱到高潮“开始是我们相遇,最后是我们分离,天空都一样美丽。那许多简单情节,那许多复杂表情,慢慢都成为记忆。再翻开旧书信,再唱起老歌曲,字字句句都熟悉。留存在你我心里,流传在他乡梦里,都将成为过去”,我觉得头顶的天空都在旋转,就像命运的一次次轮回。
沈庆总是平静地告诉我们:“甜蜜记忆终会云淡风轻,眼泪叹息都如云烟聚散。”在他眼里,青春中的相聚只是过程,分离的结局早已写好。他引导我们平淡地看青春的忧伤,平静地告别自己的青春与爱恋。如果说高晓松在歌中放大了自己的感受,而沈庆则淡化了它。随着岁月流逝,当激情随青春退去,我们终于明白,沈庆的表达才更接近真实。虽然年少轻狂的我们不愿承认,但毕竟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生活本就是平平淡淡。
当我听到朋友用手机播放《白衣飘飘的年代》时,觉得很欣慰:现在还是有人在听校园民谣的。说到叶蓓,我喜欢她饱满有力的高音。《白衣飘飘的年代》被她唱得很有气势。叶蓓的声音很干净、有张力,音域也广。还很喜欢她的《B小调雨后》,清新、跳跃、淡淡的忧伤。
我最早听的校园民谣歌手,是朴树。他是校园民谣的尾巴,时间上离我最近。最熟悉的自然是《那些花儿》,旋律如流水一般。忘不掉朴树带着哭声唱:“她们都老了吧,她们在哪里呀,我们就这样,各自奔天涯。”这首歌最流行的时候,我只是觉得很好听但听不懂。等我听懂了,却不愿再听了。朴树的歌里有抹不掉的孤单寂寞,我怕。
透过前人的文字,总忍不住回望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前期的大学校园。亲历者说,那是个歌者如云、诗情如云的年代。那里有黑夜里独行的诗人,有草坪上悠扬的吉他声,有穿着白衬衣读哲学的青年。只有那时的象牙塔,才能孕育出校园民谣。
如今,我们的校园已不再单纯。越来越多的学者关心的不再是科学和真理,而是科研经费和头衔;越来越多的学生忙着考证、考碗、考研、找工作。大学理所当然地越来越像饭碗生产基地。我们的思想与以前的大学生有了很多不同。精神地震,压死了校园民谣。校园民谣,成为了校园精神被清洗前最后的浪漫。
另一方面,在商业大潮的侵袭下,唱片公司和音乐人越来越实际,歌曲的创作也不像以前那么单纯了。
我心心念念的大学校园,没有在草坪上弹吉他的男生,也没有精神矍铄的白发先生。也许,是我太理想化了吧。
校园民谣死了。
算了,还是转身向前走吧。那群唱歌的男生女生已不在风里面,我只能默默怀念。多年以后,我也会怀念我的大学——虽然它不是我想象的模样。
亲爱的校园民谣,夕阳下我向你眺望,你带着流水的悲伤。
(谨以此文祭奠校园民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