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是建立在“人是理性的”认知基础上,假定人都是理性的,每个人都想用最小的代价来获得最大的利益。
现实是人不都是理性的。阿尔钦提出的“万物存活看条件,与理性与否无关”,更能解释现实情况,下面看到现象是个不错的例证。
家离地铁站约1公里,走路大概需要10分钟,住户以中年夫妻加孩子这样的小家庭为主。在马路对面的小区,是给教育局、法院等公务员的福利房,目前以刚毕业的年轻租户为主,这是背景情况。每天早上上班去地铁站,就可以看到对面小区门口排着一列三轮电动车(送客到地铁站,5元/人),我住的小区门口没有一辆三轮车。我每天走路去地铁站,从来没有坐过电动车,一来觉得不值,二来每天走走也是一种锻炼。工作日早上,对面排着队的电动车说明坐电动车去地铁站的年轻人占相当的比例,我能想到的解释是,年轻人习惯晚睡,早上起来比较困难,为了赶上打卡,出点钱节省几分钟完全值得。
对于这样的情况,就像北京的春天,有人仍旧穿羽绒服,有人开始穿短袖,相互碰到后,心里默默地道声:SB。
其实,很难说谁更理性,不过阿尔钦的“万物存活看条件,与理性与否无关”,却可以完美解释这样的现象。中年夫妻大概率是住着自己的房,却背负着房贷、孩子教育加上爸妈的养老,经济压力更大,对花钱更节约。年轻的租户,大部分属于“一个人吃饱,全家人不饿”的未成家状态,可支配资金其实可能比中年人更多,条件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