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武王有位夫人,名字叫做邓曼,是邓国人。
历史上记载邓曼虽然身为女性,但却料事如神,有胆有识,深得楚武王的敬重。
有一次罗国进犯楚国,楚武王派了常胜将军屈瑕去攻打罗国,令尹斗伯比为屈瑕践行的时候,发现屈瑕表现得很傲慢,根本不把小小的罗国放在心上,走起路来也是脚抬得高高的,一副趾高气扬的样子。
斗伯比看到屈瑕傲慢的样子,知道他一定会失败,但又害怕自己直接的劝谏会损害军队的士气,就赶紧去觐见楚武王,诉说了自己的担忧。
楚武王并没有将斗伯比的担忧放在心上,而是笑着安慰他,说自己这个儿子久经沙场,几乎从来没有打过败仗,对付小小的罗国肯定不会有什么差池。
楚武王一般遇到无论大事小事都要和夫人邓曼说,他回到后宫就将斗伯比的担忧告诉了邓曼。
邓曼听后,就对楚武王奏道:“令尹斗伯比有勇有谋,既然他说出此话,一定有他的道理。妾估计斗伯比的意思不在兵多兵少,而是要大王以诚信来安抚百姓,以德义来训诫众臣。小小的罗国敢偷袭楚国,一定有过人之处,而屈瑕战功颇多,难免自以为是,轻视罗国。大王如果不加控制,必会招致灾祸。”
听了邓曼一席话,楚武王急忙派人追赶屈瑕,要他小心谨慎,但却没有追上。
屈瑕因为轻敌,一路冒进,没想到罗国早已联络了邻国泸国,两国夹击,打得屈瑕措手不及,竟致大败。
楚人本就倔强,屈瑕更是无法面对自己所犯下的错误,兵败以后就自杀了。
楚武王心痛万分,最英勇善战的儿子就这样没了,但这已成事实,再也没有挽回的余地。
到了楚武王晚年,一直臣服于楚国的随国迫于周天子的压力,恳请和楚国破除盟约,这让已经年迈的楚武王很难咽下这口气,于是决定第三次亲征伐随。
但楚武王这时已经是七十多岁的高龄,在出征前斋戒、祭祀之时,楚武王感到自己心律不齐,行动迟缓,便告知夫人邓曼。
邓曼镇定地说:“心跳不齐,看来大王的福禄怕是要到尽头了。想我们楚国,之所以由小到大、由弱变强,靠的是一种精神,那就是不怕死、往前冲。如果此战将士没有损伤,即使大王不幸途中辞世,楚国也是有福的。”
夫人邓曼的一番话,说得楚武王豪情万丈,再也不担心自己的身体,带领将士顺利出征了。
楚武王果然同预想的一样,出征到中途就驾崩了,但是将士们秘不发丧,等震慑了随国,让随国重新跟楚国订立了盟约以后,楚国胜利反师,才为楚武王正式发丧。
看到这个故事,我想如果是男同胞,肯定会说,如果我也有一个像邓曼那样通达事理的夫人,那我也会像楚武王那样去敬爱他。
如果是女同胞呢?
大概率会说,我的男人又不是楚武王,如果我的男人也有楚武王那样的权势地位,那么我一定会想尽办法让自己变得特别优秀,就算不能和邓曼一模一样,最起码也可以八九不离十。
所以我觉得这就是咱们一般普通人的想法,就是不管男女,都不会反思自己在做丈夫或者妻子方面,做得怎么样,而是会先审视对方,看对方做的怎么样,甚至会不停地挑剔对方的错误,以显示自己对对方的冷淡不是无理取闹。
其实夫妻关系想要变好,只有一个途径,那就是做好自己。
当然有很多人会觉得如果只是要求自己做得很好,而对方完全不改变,自己会很吃亏。
但是如果一个家庭有孩子,那么不管夫妻哪一方开始改变,变得更好都不会吃亏,因为受父母直接影响最大的是孩子。
自己变得越好,孩子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也许自己这一生的婚姻不是那么如意,但是到了孩子开始经营婚姻的时候,因为自己具备了优秀的品质,就很容易吸引到同样品质的人来一起生活。
所以父母自己的每一点好的改变,都不会吃亏,都会在孩子的身上得到回报。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就算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每个人其实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人不应该把所有幸福的希望都寄托在别人身上,因为一旦别人变卦,自己就会变得很惨。
但是把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就不一样了,当自己努力提升自己各方面,让自己成为一个越来越优秀的人,那么无论是谁都无法将幸福从自己身边带走,因为自己就是自己最大的保障。
想一想,自己既有取悦自己的能力,也有取悦他人的能力是多棒的一种体验啊!
对自己来说,有那么一个人陪着自己共同面对生活的种种考验,是一种幸运。
而就算朝夕相处的那个人没有能力来陪着自己面对生活的考验的时候,自己不仅可以轻松搞定一切,还可以福泽对方,不是更值得人欣慰吗!
所以无论何时,将心思放在如何将自己变得更宽容、更博学、更有担当,都是一个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