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正值纪念孔子诞辰2574年,我们读书会一行人驾车去到曲阜参加纪念活动,这次我们游览的地点是孔庙、孔府、孔林,我们驾车差不多四个多小时,在车上我们读书会的老师一起朗诵了关于孔子的文章,在热闹的氛围里我们很快就到达了目的地曲阜,然后我们步行到了孔庙,开始了第一站的旅程。
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孔庙位于曲阜明故城内,是我国最大的祭祀要地,与孔府、孔林合称“三孔”。孔子去世的第二年,其弟子在孔子故居处立了三间庙屋,作为祭祀瞻仰孔子的场所,这便是孔庙的雏形。两千多年间,孔庙经过大小修缮百余次,并不断扩建,达到了现在九进庭院的宏大规模。如今的孔庙气势恢弘,金碧辉煌,走进去俨然有一种“小故宫”的感觉。曲阜孔庙与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并列为三大古建筑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因为孔子,孔庙成为传承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载体,这是其他建筑所没有的。因此孔庙也被梁思成先生称为中国建筑史上一个极为特殊的孤例。孔庙有大成殿、成化碑、圣迹殿、“勾心斗角”建筑美学、先师手植檜。
游览完孔庙,已经十二点左右,然后我们又接着游览孔府,孔府位于曲阜城内孔庙东侧,是孔子嫡长子孙的府邸,即衍圣公府,1377年始建,1503年重修拓广,1838年扩修。1885年重建遭火焚的内宅七座楼房。建国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重修,现保存良好,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孔府占地7.5万平方米,九进院落,楼房厅堂463间。三路布局,中路前为官衙,有三堂六厅,后为内宅,最后为花园。汉元帝封孔子十三代孙孔霸为“关内侯,食邑八百户,赐金二百斤,宅一区”。这是封建帝王赐孔子后裔府邸的最早记载。现在的孔府基本上是明清两代的建筑。孔府现在还保存不少历代珍贵文物,如商周铜器、元明衣冠、古代书画、名人墨迹以及竹雕玉琢、瓷器珐琅等艺术珍品。此外还有大批明清以来的文书档案。整个孔府宛如一座珍藏无数的博物馆。入圣人之门,迎面是一座小巧玲珑、别具一格的屏门,此门建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门为木构,四周不与垣墙连属,独立院中,门楣因悬明世宗亲颁“恩赐重光”匾额,故称“重光门”。门的四根圆柱下有石鼓夹抱,上面承托着彩绘的屋顶,前后各缀有四个倒垂的木雕贴金花蕾,过去,重光门每逢孔府大典、皇帝临幸、宣读诏旨和举行重大祭孔礼仪时,才鸣礼炮开启。重光门只有封爵的“邦君”才能享受此荣,故《论语·八佾》中有“邦君树塞门”的记载。重光门两面三刀侧的东西厅房,是孔府仿照封建王朝的“六部”而设立的六厅。衍圣公的封号开始于宋仁宗时期。公元1039年,孔子四十五代孙孔宗愿获授国子监主薄,六年后,改封为衍圣公。宋哲宗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改封四十六代孙孔若蒙为奉圣公,专主祀事,不预他职,遇郊祀大礼,赴厥陪位。元符元年,坐事废封,改由其弟孔若虚袭封奉圣公。孔若虚死后,仍以孔若虚之子孔端友袭封。宋徽宗大观年间(公元1107-1110年)复改封孔端友为衍圣公。自此以后,衍圣公这一封号历经宋、金、元、明、清、民国,直至1935年国民政府改封孔子七十六代孙孔德成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为止,先后延续了八百多年。大堂之后有一通廊与二堂相连,两堂呈“工”字形。通廊里有一条大长红漆凳,称“阁老凳”。据传明代权臣严嵩被劾将要治罪时,曾到孔府来托其孙女婿衍圣公向皇帝说情,孔府主人未允。此凳系当年严阁老坐侯之物。之后便是后花园,后花园每天有几场演戏,还有五柏抱槐,五柏抱槐是五棵柏树中间夹着一棵槐树!据说有一天柏树被雷电劈成五瓣,中间奇特地掉进了一棵槐树的种子。很多年后,长成了现在的五棵柏树抱着一棵槐树的样子。五柏抱槐用来形容人要互相包容,要有博爱的精神。三堂之后,便是孔府的内宅部分,亦称内宅院。有道禁门—内宅与外界相隔。此门戒备森严,任何外人不得擅自入内。清朝皇帝特赐虎尾棍、燕翅镗、金头玉棍三对兵器,由守门人持武器于门前,有不遵令擅入者“严惩不贷”。
最后一站是孔林,游孔林的最佳方式是徒步漫游,但大部分游人却恰恰选择了坐景区车,轻松却错过了孔林最精华的部分。这里虽然埋葬了10万多孔氏族裔,有近10万座坟冢,游历其中却丝毫没有阴森恐怖之感,有一种“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的清幽,深入其中可步入草丛中与数百年前的石像近距离接触,那种与历史奇妙的对话是难得的体验。孔林占地近200万平方米,有神道与城门相连。孔子墓位于孔林中部,封土呈偃斧形。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葬于曲阜北泗水之上,后来随着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规模越来越大。汉代设词坛神门,东汉时期孔林“地不过一倾”。南北朝高齐时,孔林植树600株。宋代刻制石仪,元代立碑、作周垣、建重门,明代重建享殿墓门、添建洙水桥坊和万古长春坊。孔林丰富的地上文物,对于研究中国墓葬制度的沿革和古代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书法、艺术等都具有很高的价值。在整个东西走向的长方形孔林中,他的后世子孙按照古代之“礼”,次第安葬在位于中心位置的孔子、孔鲤、孔伋三世祖墓的后面与东西两侧。从航拍的角度看孔林,战国时期的墓葬多分布在孔子墓的四周;汉代墓葬多在孔子墓西北和东北一带;唐、宋、金时期的墓葬在孔子墓的北面和西面,元、明两朝的墓葬多分布在孔林的西部与北部,只有少量的分布在中部。以墓主人的身份区别,则可分为祖孙三代墓、历代嫡孙墓、历代裔孙墓和家族女性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