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到今,在贫苦农村,广袤人群,人们因生活所迫,出现过许多幽默好笑、富涵智慧的故事。
“焊针鼻儿”就是一例。
一个睛朗的中秋,天气还有些炎热。一位四十多的汉子已经走了二十几里山路,汗水浸透了衣背。
邻近中午,离家还有十几里,眼前还有一座难翻的高山,饥饿感给他带来一分焦虑。
随着庄稼、梯田的出现,鸡鸣狗吠也逐渐清晰。
希望的降临首先带来的是一阵狂喜,随后便是冷静下来的考虑:“愿望的真正实现考验着经验与智慧。”
村庄里传来女人的声息。
“哟,针鼻儿打了。”
“呀,我的也打了。”
高大的皂角树下,三四个妇女正在纳鞋底。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一口几分钱的大针都是稀罕东西。纳底子、引被子,一口好针借来借去。如果谁不小心弄丢了或者打了针鼻儿,大家都会跟着感到惋惜。
机遇稍纵即逝。
“焊针鼻儿咾,焊针鼻儿咾。”
一个浑厚的呦喝声在村口响起。
村庄也随着哟喝声热闹起来,一群孩子跑到村口迎接,妇女们也跟着开始了忙碌。有的在针线篮儿里翻找,有的跑回了家里,有的为以前把断针丢弃而感到命运不济。
随着老汉临近,一群大人、小孩儿、妇女围了上来。妇女们把一个个豁鼻子针拿在手里。左右挤抗,都想抢先焊好自己的针鼻儿,更想先睹为快,看一看“焊针鼻儿”这样的先进设备。
“不要慌,不要抢,吃了饭再说。”
老汉手按挎包,不紧不慢地说。
“上我家。”
“我家近,上我家。”
大人、小孩儿争抢着,仿佛来了实在亲戚。
老汉被簇拥着进了村里最体面的一家,其他几家都匆忙回家忙碌起中午的午饭。
随着烟、酒、茶的热情招待,村庄里的大人、小孩儿、妇女们也陆续赶来。
老汉酒醉饭饱,接过一个个豁鼻子针认真研究起来。
正当人们聚精会神即将看到希望的时刻,老汉突然发问:
“那半折儿呢?”
半折针鼻儿,针尖大小,肉眼难寻,更何况“焊针鼻儿”是个新鲜手艺,平时断针鼻儿也没引起足够重视、足够珍惜,也许早已没入泥土,难寻踪迹,上哪儿找去?
沉疑片刻,老汉说:“那半折儿找不到,这针就无法焊接。”
“这还真有那么一点道理。”
正当人们一片诧异之时, 老汉起身,扬长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