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同学说沙棉四周已经打了围墙,准备拆迁,那个昔日的庞然大物,终于被最后一根稻草压垮了。
沙棉全称沙市棉纺厂,前世是沙市纺织印染厂,属国企,省直企业,当初的党委书记是县团级,有事情直接向省里汇报,沙棉与荆州市纺织局并级,参加省纺织厅的会议,全荆州市只有三家单位有资格前往:沙市纺织局,沙市棉纺厂,荆州棉纺厂。
沙棉地处沙市区北京东路,南临长江,东邻江陵,西靠荆州,北依长湖,是曾经的物华天宝之地,在厂员工曾以在沙棉上班为荣。公交站台就有3个,沙印,沙棉,三医(三医是占用沙棉的东南一角),占地上千亩,最高峰职工有1.2万,连带家属共有2万余人,楼房100多栋,是一个真正的庞然大物。
同学说沙棉现在拆迁,需搬迁家庭8000余户,是政府出面,棚户区改造,听说不返迁,按面积补偿一定的赔款,但旧时的房子多是30到60平米不等,普通上班的工人哪有那么多钱买新房子住,这是一种社会发展进程与落后的经济实体的纠结。但是,听说老百姓没有多大的反映,也许与那些房子原来多是半福利的形式购买有关,也许与现实的茫然与冷漠有关,各种各样的不平等,老百姓已经麻木了。
沙棉,曾经多么响亮与底气十足的名字,首任党委书记曾说过:“我们沙棉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除了没有火葬场,其余的所有部门配套齐全。”
那可不是吹的,生活区有鳞次栉比的楼房,有高端大气的电影院,有工人文化宫,有职工医院,有星级宾馆,有子弟学校,有物业公司,有《沙棉电视台》,有小吃一条街,有商业一条街,总之社会上的商铺,在沙棉生活区都有,包括银行。
厂区有五层的管理大楼两栋,有党委,厂办,工会,团委,纪委,组织部,宣传部,技术部,业务部,计划部,财务部,采购部,武装部,妇联,民兵等各式部门,有每天一出的《沙棉报》(后来改制后为一周一期,半月一期),有档案室,有图书馆,有驻汉办,有顾问委员会。
生产部门有前纺,细纱,简捻,准备,布机,整理六大车间,还有附属车间,仓库等后勤部门,除了整理车间分为甲乙两个班,其余五个车间分为甲乙丙丁四个班,四班三运转,即三个班轮流上班八个小时,第四个班轮休,也就是每上六天班休息两天。每个轮班都有细化的各部门负责人,党,政,工,团,民兵,妇联等,如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般,按照社会上的行政级别来细分的,有一套很严格的程序。
印染厂分家后,分厂有津裕公司,宏达公司等。
沙棉始建于1965年,1966年11月份安装机械设备,1967年正式投产运行,全国各地的5000青年,背着简单的行李,从四面八方来到沙棉生根,工程师与技术员都是从上海与石家庄调过来的,当时的学徒工是18元一个月,一级工31.2元每月,二级工36.3元每月,三级工41.5元每月,八级工程师87元每月,需城市户口才能转为正式工,那个时候的工人吃香啊,是城里人,有工资,有各种补贴。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由原来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工人的工资一直是在社会上垫底的,现在沙棉(已改为乾盛公司,老厂三年前已关门)的工人才只拿1800元左右,以我电话采访的刘叔叔为例,他从建厂到2010年退休,工龄有44年,现在的退休工资是2800元左右,35年工龄的男工才2400元左右,而有着32年工龄的女工,才2100元左右,基本上能解决温饱,人们倒也自在安逸,一辈子的劳动与付出啊!这个数字,还是连涨12年工资的结果,这就是当年农村人羡慕向往的城里人的生活水平。从10多岁的毛头小伙,到满头华发的花甲老人,能解决温饱他们已经满足了,沙棉,留给几千老人一辈子的追忆。
沙棉留守着老中青几代人的回忆,无论是还在沙棉居住的,还是离开沙市远走他乡,都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沙棉人善良,纯朴,是那些可敬的前辈们,用辛劳的汗水,为沙棉撑起了一片蓝天;是那些普通的工人,用勤劳的双手,把美丽的沙市,打造成闻名遐迩的轻纺之城。她们是铺路的基石,她们是吐丝的春蚕,她们是燃烧的蜡烛,她们用双手纺织了千纱万布,用慈爱哺育了万千学子,她们用无奈的眼神,望着那滚滚流经的改革,与冷漠的拆迁大军。
刘叔叔劝告我,若写往事,不可用词过激,不要带着攻击性的语言,因为所有的人活着都不容易,要怀着感恩的心态生活,多么善良朴素的老人!刘叔叔现在60多岁的人,眼睛看手机屏幕已经模糊,只能讲语音,有坐骨神经痛,只能走100米远的活动范围,胆结石动过手术,20年前我初到沙市,他给了我很多帮助,原来的刘叔叔可是威武精神得很,岁月是一把摧残钢刀,人生就这样慢慢变老。(更多的故事后文再叙)
我在沙棉生活了10年,我不能虚伪,我只是个技校生,是在湖北省纺织学院沙棉分校读书了分配在沙棉工作的,满打满算是个中专生,沙棉有我最青春年华的梦想,有我难忘的爱恨情愁,我曾对自己说,离开那个伤心的地方,再也不愿提及,每年我悄悄去看望女儿,没有惊动任何朋友与同事。离开沙棉后流浪天涯,所写的文章中也从未提及沙棉,是我的寂寞与伤痛不愿触及,是我的傲气与尊严不愿想起。但我的女儿还在沙棉生活,还在那里读初二,我留给女儿的小房子也将拆迁,我女儿不知要搬到哪个棚户区住了。
女儿,永远是我纠心的牵挂与愧疚,我给她的父爱太少,除了每个月微薄的生活费,我知道,那远远不能抵消我的责任和义务。女儿说:爸爸加油!你一定要写出很多好文章,写出一部好的有影响力的小说出来。
于是,我想到了写《沙棉》这部长篇小说,想写出沙棉的前世今生,写出普通工人的艰辛生活,写出下岗经商的成功人士,写出落魄江湖的凄凉游子,写出国企里的黑幕与潜规则,写出沙棉50年的沧桑变迁,写出年轻人的梦想,写出老年人的无奈。
沙棉,数万人的难忘之地,数万人的息身之所,数百亿的税收上缴,数十年的伤痛隐忍,国企,终将退出历史舞台。
沙棉,是现实社会的一个缩影。
可惜我没有时间亲自去沙棉详细采访,我只能记叙我工作生活过的那十年之沙棉,再就是通过电话采访,通过微信收集部分史料。
希望沙棉工作过的同学,朋友,同事给我帮助与资料,我愿用手中的拙笔,还原一个曾经的真实的沙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