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橡皮筋做动力》是第四单元第2课,是学生在学习了用重力驱动小车的基础上,利用另一种动力驱动小车。这节课我明确了两个学习任务:1、认识弹力;2、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和小车行驶的距离之间的关系。我本以为可以一节课完成教学内容,但是最终做了橡皮筋缠绕圈数与行驶距离的实验后,没有时间统一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在这节课上我首先让学生玩一玩橡皮筋,谈谈他们的观察、感受和发现,他们很容易发现当给橡皮筋施加力时(在外力作用下),橡皮筋的形状会发生变化(发生形变),撤掉外力后,橡皮筋会往回弹(恢复原状),经过引导学生很容易理解一旦橡皮筋恢复原状,弹力就消失了。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对弹力的认识是较深刻的。随后我提问是否能用弹力做动力驱动小车,接着给每个小组分发一辆小车和一根橡皮筋,让他们小组合作组装用弹力做动力的小车。每个小组的积极性都比较高,可以发现多种组装方法,因为没有限制各小组,纪律有点差,但是我发现他们各个小组之间会用他们组装的小车去比较行驶的距离,寻找到更优组装方式。他们会发现橡皮筋缠绕圈数越多,小车行驶距离越远。
于是按照最佳组装方式,第二个任务开始,我给每个小组提供了软尺,小车和橡皮筋,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开展实验,学生积极性很高,都比较认真在开展实验,但我发现每个实验小组的进度不一,有些小组配合默契,很快就能完成实验,并且得出结论。但是有些小组在角色分配以及相互合作的有序度上存在很大的问题。此外,在教室外开展实验是一件很花费时间的事,所以没能完成整堂课的教学。今后在组织室外活动前,一定要提前定好规矩,逐渐训练学生有序快速到指定位置,小组成员的分工一定要明确,逐步训练孩子们组织活动和小组合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