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电影《茶馆》。这部影片是根据老舍同名原著改编,曾获得1983年第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文化部1982年优秀影片奖特别奖。
观影之后,有了一些思考。这个电影出自老舍先生的剧本《茶馆》,这不必多说,电影对于原著的还原程度十分高,可以说完整的把老舍想要传达的内容完美演绎出来了。作为名著,解读分析的人自然很多,我的理解可能并不专业,只是自己的一些感慨之言。
茶馆这个有年代感的词,几乎可以代表那段动乱的历史,熙熙攘攘的茶馆一直以来都是了解一个地方一个时代的最好的窗口。这里汇集了三六九等各不相同的人们,一个地点就能能听到不同声音,看到丰富多彩的个体,也映射出不同的人生。
电影里的三个时期,各个人物轮番登场,每一个都是那么的丰满精细。印象最深,感触最大的是王掌柜。
一开始我并不喜欢他,虽然机灵、处事圆滑,但是没有胆识,左右逢源,四处低头哈腰。对比常四爷他一心只想着“受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我对此并不欣赏。但是细看下去会发现他也是一个正直善良的好人。看到刘麻子做缺德生意也面有不忍;看到宋二爷被捕也摇头叹息……为了生活,“莫谈国事”;为了生活,笑脸迎人;为了生活,隐忍不发。这就是一个没有资本,没有权势的小市民的生存法则。虽然平凡普通,但他也有自己的抱负——把茶馆开大。他不断地尝试,一次又一次改良,到头来茶馆从整栋华丽的茶楼变成了两间狭窄的屋子,从最初的人声鼎沸的一派繁荣景象变成了三个白发老人“埋葬”自己的地方。就像现在常说的,人到中年愈加发觉自己的平庸,也从改变世界成就事业的愿望落下来,变成阖家安康就好。这无法不令人唏嘘感慨啊。也不知自己是同情王掌柜更多,还是对那个黑暗的北平的愤懑更多。
茶馆是北京的老字号,也见证了北平一轮又一轮的转变。就像黄胖子、刘麻子的子孙们干上了原来父辈们的勾当,北平甚至整个国家也陷入这样的无望循环,令人心生悲凉,满腔悲怆。茶馆不在了,也希望这样悲伤沉闷的北平也不再出现。
小小茶馆,道尽世间沧桑,演尽时代血泪。从清末到民国,裕泰茶馆上演着时代的变迁,成为一个时代的缩影。
后记
这个学期侧重于现代文学研究的我,一次次在经典的文本和光影里徜徉,看到太多的人物故事,而他们的命运无法与时代隔离。任何一种命运的缩影都打着时代的烙印,我不禁这样想——
“馆”里众生百态,道不尽命运多舛,讲述着时代变迁!
再看眼前——咖啡馆、天文馆、展览馆、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体育馆、文化馆……还有饭馆、报馆、旅馆、使馆,又何尝不是一样的“馆里人生”?
不同的是,如今的时代,我站立的这片土地上,任何一个“馆”里的人,都感受着活着的幸福和生命的尊严。
人物有大有小,命运可能不同,却因相同的时代号角,我们都向着明亮那方——同心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