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佾第三》25:“三月不知肉味”的音乐啥样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韶,又名㲈,舜时代所作的音乐。从字的构成来看,“召”意为引导、互换,与“音”放在一起,组成“韶”,有用乐曲欢迎宾客,招引人们上前的意味。据说孔子在齐国因为偶然的机会,得以欣赏到韶乐,三月不知肉味。
让人闻之醉心忘我的音乐,特别是另孔子那样的圣人“三月不知肉味”的音乐到底是什么样的?
孔子自己的评价是:“尽美矣,又尽善也。”与此同时,孔子还拿韶和武做了对比,他认为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之所以讲韶和武放在一起做对比,是因为韶和武代表了不同的时代,韶代表舜的时代,武代表周武王的时代。这两首乐曲分别代表了两个时代的文化精神,两个政权的政治主张。说得再直白一些,这两首音乐分别代表了两个时代最高端的王乐。前面讲到三家僭越,不懂礼数时,孔子特别讥讽了三家“以雍彻”的做法。雍是天子祭礼上用的音乐,用到三家的家祭上,已经不伦不类了。韶和武则是天子之乐,就算是再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也不是随便哪个乐师,随便组个草台“乐队”就能演奏的。特备是韶乐,因为距春秋的时间更长,几乎已经失传了。即便是在周公的封地——鲁国,即便是孔子这样官拜司寇的圣贤君子,也没有机会真正领略。
孔子本人,也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在齐国时,才有机会领略了韶的风采。让圣人感到“三月不会肉味”的韶乐究竟是什么样的呢?跨越两千多年的历史时空,我们也只能通过有限的文字资料,去做臆测和推想了。
一、王者音乐的功用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仍然属于冷兵器时代。天下诸侯之间,已经开始有了恃强、恃力的倾向。但冷兵器时代的打打杀杀,没有什么浪漫传奇,基本上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所以,诸侯、部族之间,除非到了万不得已,是谁也不会轻易挑起战端的。我们看所谓春秋五霸,每一个都是从“合诸侯”开始的,也就是通过礼乐的方式,能将大家召集在一起开个“会”,大家愿意承认我这个“武林盟主”的地位就好了。
所以,音乐当时的作用非同小可。主持盟会的霸主,得用一流的乐师,一流的音乐演奏阵容,一流的乐器来体现自己的强大。由春秋往上追溯,夏、商、周,乃至于更久远的三皇五帝,无不如此。
音乐就是王者的兵马,就是王者建构起来政治形象。代表的是时代的文化精神和政治主张。
由此可见,韶乐,即便是在舜的时代,也是轻易不肯示人的。
二、王者音乐的阵容
冷兵器时代的王者音乐,是要“杀人”于无形的,让听众听了、观了之后,再难生出叛逆之心。《诗经·周颂·有瞽》中描述的是周的王乐演奏,开篇即写“有瞽有瞽”,意思是说演奏阵容强大,成员全部由盲人乐师构成。大家对师况的故事并不陌生,师况就是为了克服其它感官对于音乐精进的干扰,自己刺瞎双眼专注音乐研究的盲人乐师。整个乐队都有师况这样的有精神追求的高手构成,那是一个什么样的阵容?
不仅乐师的阵容令人难以想象,王者音乐的乐器、演奏场地,都是神秘的。所谓“设业设虡,崇牙树羽”,意思是说支设各类钟、磬的架子,都不是一两个人能够摆布的。并且,这些乐器,绝不可能让乐师带回家进行练习,通常都排布在王家的固定场所,到需要演奏时才布置停当。因此,普通乐师压根没有反复排练的机会。
如此一来,乐师一定是第一流的乐师,乐师对于成乐演奏乐器充满敬畏之心。王者音乐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可能几乎为零。
三、王者音乐背后的故事
武,是周武王时的音乐,表现的伐纣武王的文化精神、文治武功。
最近一段时间对于武王伐纣有了新的考古发现,考古学家在一片龟甲上发现了文王被册的记载。如果这一记载属实的话,武王的父亲是被商纣王凌迟处死的。如此一来,武王伐纣的故事,便有了些血淋淋的成分。
好的音乐是能够讲故事的,孔子从武中听出了“尽美矣,未尽善也”。也就是说他老人家听出了音乐声容表于外的美轮美奂,也听出了音乐内在所蕴含的不够善的杀气。
相比较而言,舜因为自身的文德受禅于尧,有的只是感激、感恩,有的只是励精图治、不负众望的决心。
正因为如此,敢于同鲁太师谈论音乐,并且深谙音乐精妙的孔子,从韶乐中,听到的不仅仅是外在的美轮美奂,也听到了内在的敦厚和善。
这样的音乐听起来,怎么是那些挂在绳子上的肉干可以相媲美的。
因此,老夫子称自己,得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因为感受了韶的尽善尽美,三个月里,都感觉肉干吃起来,滋味平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