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内地上映的电影《消失的爱人》,我相信大家看完后,一定后背发凉,觉得毛骨悚然。里面有一句台词是:
男:我们互相折磨,互相控制,这样有什么意义呢?
女:这就是婚姻。
一句话将我们对婚后温馨生活的期待狠狠的撕碎了。我们明明都想要一段完美的亲密关系,来抵抗生活的狂风暴雨,可是为什么偏偏生活中的大部分风浪都是另一半给的呢?我们如何才能拥有一段完美的亲密关系?
《亲密关系》这本书中或许能给出我们想要的答案。
《亲密关系》是美国作家罗兰•米勒和丹尼尔·珀尔曼合著的一本书。罗兰·米勒,美国休斯顿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从事亲密关系教学25年之久。2008年获人际关系研究国际学会卓越教学奖。丹尼尔·珀尔曼,美国北卡罗来那州立大学教授,曾担任人际关系国际研究学会主席。两人都是亲密关系领域的专家。
本书作者从社会文化、人类本性等方面分析了影响亲密关系质量的因素,同时给出了很多改善亲密关系质量的实操建议。
我们是群居动物,需要与他人建立情感上的连接,满足我们归属的需要。如果长时间处在极端孤独的状态下,或者亲密关系质量太差,会对我们身体和心理造成双重伤害。
一项历时9年的研究指出,缺乏亲密关系的人比正常人死亡的概率高出2~3倍。而缺乏社会交往的人,更容易引发抑郁、酗酒、饮食障碍等心理问题。拥有好的亲密关系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来了解下影响亲密关系的因素。
第一是社会文化因素。我们身处在社会中,就不可能避开社会观念的影响。
社会期待“正常”的男性应该坚强、果断、好强,“男儿有泪不轻弹”就是这样一种社会期待。作者把以上与任务有关的“男子气”称为工具性特质。对于女性,则希望她们温柔、感情丰富、敏感,作者把这种与情感表达有关的“女人味”的技能称为表达性特质。
传统期望男人具有高工具性、低表达性,女人具有高表达性、低工具性。
这样一种传统期望,会让男性不善于甚至羞于付出热情和温柔。他们不懂得如何表露自己的情感,不知道如何表达关心和体贴,也就是没有“暖男”特质。女性则缺乏自信和个人魅力,不知道怎么做决策,做事唯唯诺诺,少了“御女风范”。
研究表明,同时具有高工具性和高表达性的人是最为理想的伴侣。传统的社会期望,造成了男女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又造成了男女之间相处的不和谐,最终导致了亲密关系的失败。
第二是个人特性的影响。常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同一个人在一段感情中累的喘不过气来,在另一段感情中则觉得轻松自在。这个时候我们往往说“遇到了对的人”,这个对的人很有可能就是书中说的“安全型依恋”类型的人。
我们先来看一下什么是依恋类型。这个概念是发展心理学家提出来的,指的是婴儿对其主要抚育者(通常指妈妈)的依赖表现出的不同模式,其形成主要受妈妈们对婴儿需求响应态度的影响。后来人际关系学家把它引申到了成人的亲密关系中,并分为四类:安全型、痴迷型、恐惧型和疏离型。
每种依恋类型对亲密关系的回应不一样。“安全型依恋”类型人,由于婴儿时期的需求得到了妈妈们及时充满爱心响应,故认为自己和他人都是值得被爱的。在亲密关系中很容易信任依赖对方。
痴迷型的人在婴儿时期的需求,时而得到妈妈的热情响应,时而得到妈妈的焦虑响应。这导致他们在亲密关系中,过分的寻求对方的认同和接纳,只有得到对方的赞美和肯定,才会觉得安心。
恐惧型和疏离型的人,在婴儿时期的需求遭受了妈妈的拒绝和敌对态度。成人后,在亲密关系中出现了恐惧和疏离两种表现。恐惧型的人会因为害怕依赖他人而拒绝他人发生亲密关系,即使处在亲密关系中,也会过度担心伴侣会离开自己。疏离型的则在自己和对方之间建立了一堵高高的心墙,为了避免受伤,他们从不轻易依赖任何人,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所谓“高冷”。
不同依恋类型的特质,基本上决定了亲密关系的总体取向。
想象一下一个痴迷型的人跟一个疏离型的人组成一对CP,是怎样一副惨不忍睹的画面。痴迷型的人不断往前步步紧逼,而疏离型的伴侣则不断的往后步步撤离,两人都痛苦不堪。
了解这些影响亲密关系质量的因素,有助于我们对自己所处的情景有一个全局的认识和把握,同时能更好的理解自己和伴侣。
书中不仅介绍了关于亲密关系的理论认识,也对如何培养令人满意的亲密关系给了很多实操建议。
首先,提高自己的亲密关系思想认识。
培养成长型关系信念
什么是成长的关系信念?成长的关系信念认为幸福的关系是努力和付出的结果。拥有成长信念会使得的亲密关系更加的积极宽容。对于亲密关系中的摩擦、争吵和不完美,会以更开放的心态来面对,并设法解决。
相反,则是宿命型关系信念。宿命信念认为伴侣要么是天造地设的一对,要么是冤家聚头。这样一种僵化呆板的认知,会放大亲密关系中的各种问题。遇到问题后,第一反应是逃避,因为他们相信自己和伴侣的关系根本不可能得到改善。
拥有宿命信念的两个人,就如同两条平行线,永远不会相交。
改变自己的归因过程
归因是指人们对事情发生原因的解释。在分析事情原因时,我们会无意识的受到两种心理现象的影响,一个是行动者/观察者效应,一个是自利偏差。
行动者/观察者效应是指,我们能感受到影响自己行为的外部压力,更乐意将自己的行为做出外部归因。当解释对方的行为时,倾向于做出内部原因。
自利偏差是指,我们会倾向于将事情成功的原因归于自己,把失败的责任推卸到对方。
我们来看个生活很常见的例子。你生日那天,本来想好好庆祝一下,结果由于迟到,导致预定的餐厅被取消了。事后,男朋友认为是你打扮太久导致的迟到,而你则认为是男朋友预定的餐厅太远。
在这个例子中,男生知道自己是因为工作太忙导致预定的太晚,才没有订到附近的餐厅。女生则清楚,她不过是想给感谢男朋友的用心,所以才希望自己打扮的美美的。男生女生都能感受到自己的非自身原因,但是看不到对方的客观原因,故把责任归咎到对方。
我们了解了这两种心理现象后,双方可以有意识的回避这两种“心理陷阱”,多给对方找“借口”。
保持5:1的奖赏-代价模型
这个建议,乍一看,有点晕,其实很好理解。举个例子,如果今年你忘了女朋友的生日,你至少要买五件礼物送给她,才能弥补她对这件事的“耿耿于怀”。这个5:1的数据是心理学家通过实验研究得出来的,其背后的理论依据是“坏的比好的更有影响力”。
有人可能会说了,那我不犯错是不是就能拥有令人满意的亲密关系?不是的。作者告诉我们奖赏和代价对亲密关系的影响是各自独立的,并不是一个硬币的正反面。因此在避免不良事件的同时,应该制造一些小惊喜小浪漫来取悦对方。
其次,培养一个好的沟通模式。
好的沟通模式,不仅能避免亲密关系中的许多冲突,还能使感情升温。在沟通过程中守礼而镇定,不要把最好的礼貌给了陌生人,最坏的脾气给了枕边人。
表达时不偏离主题,就事论事,同时使用XYZ表述方式准确的描述行为。
女生常常被指责喜欢“翻旧账”。“翻旧账”是一种非常低效的表达,问题像糖葫芦串一样一个拎着另一个,根本无法就当前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得到满意的解决方案。
沟通时就事论事,不要上升到“你没有责任心”这种大而泛的人格攻击上来。具体问题容易解决,没有责任心这种问题,一时半会儿根本解决不了。
在整个表达过程中,我们可以遵循XYZ的表述模式。什么是XYZ表述模式?其格式如下:“当你在Y情境下做X的时候我感到Z”。大家看看书中举的例子:
一般的表达模式:“你怎么这么不为我着想!从来不让我把话说完”
XYZ表达模式:“你刚刚打断我讲话的时候,我感到很生气”
XYZ的表达模式更能引起对方情感共鸣,从而也更乐意反思改善自己的行为
倾听时通过复述,传达对伴侣的重视和关爱,不反向抱怨。
在倾听过程中,我们不能想当然的认为我们理解的就是对的。引导伴侣阐述、澄清已经说过的话,同时用自己的话复述伴侣表达的意思,来检验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这样做,不仅能更好的理解伴侣,也向对方传达了自己的专注和重视。
当伴侣抱怨时,不要用自己的抱怨来回应对方,即反向抱怨。反向抱怨只会使战争升级。
美好的亲密关系,就如同一副盔甲,能抵抗生活的暴击。没有天注定的完美的亲密关系,一切需要我们用心的去维护去经营。当我们对亲密关系有了足够的认知,掌握有效的经营手段,理论结合实践,就能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盔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