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这件事情上,我们经常对孩子说“你不要...”,却很少会去说“你要...”。
在读了[美]简·尼尔森的《正面管教》之后,我试着改变长久以来我所接受的习惯,跟着作者用正面和鉴定的信念去教导孩子,怎么做才能既不娇纵也不严厉。
什么是正面管教
曾经,家长、老师对孩子严厉控制、动辄惩罚,甚至体罚。后来,很多人意识到了问题,却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开始娇纵、溺爱。
过度严厉和娇纵都是不可取的,那我们又什么办法吗?正面管教就是回答这个问题的。
我们把教养方式大致分为三种:严厉型(父母决策,孩子又规矩没有自由,没有选择)、娇纵型(没有限制,有自由没有规矩)和正面管教型。
无论父母采取哪一种教养方式,初衷都是希望孩子可以健康成长为一个真正又能力的人。那什么样的人,我们称为又能力的人呢?作者认为需要有七项感知和技能。
1.对个人能力的感知——“我能行。”
2.对自己在重要关系中的价值的感知力——“我的贡献有价值,大家确实需要我。”
3.对自己在生活中的力量或影响的感知力——“我能够影响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4.内省能力,能够理解个人情绪,利用这种理解做到自律和自我控制。
5.人际沟通能力,善于和他人合作、协商和分享。
6.整体把握能力,以有责任感的态度来对待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限制以及行为后果。
7.评断能力强,运用智慧,根据适宜的价值观来评估局面。
那是什么在其作用呢?
很多人认为严厉和惩罚非常有效,效果也立竿见影。惩罚确实能够立即制止不良行为,但人们往往会忽略它的代价和长期效果。
事实上,孩子会用四个R中的一种或全部来作为长期效果来回应我们的惩罚。
1.愤恨(Resentment)——“这不公平!我不相信大人!”
2.报复(Revenge)——“这回他们赢了,下次我要赢回来。”
3.反叛(Rebellion)——“我偏要对着干!”
4.退缩(Retreat)——孩子偷偷摸摸或者自卑。
——————————————————————
为什么要正面管教
孩子是社会人,孩子的首要的目的就是获取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
面对曾经在孩子身上犯下的错误,我们需要运用3R办法:
1.承认(Recognize)——“我犯了一个错误!”
2.和好(Reconcile)——“我向你道歉。”
3.解决(Resolve)——“让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当我们把犯错看成一个学习机会而不是什么坏事的时候,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就变得容易的多了。我们一定要把爱的信息传递给孩子,不要想当然,必要时候核实孩子的感受。
“赢得”还是“赢了”
你是要“赢了孩子”还是要“赢得孩子”?人们通常用控制、惩罚,迫使孩子屈服来“赢了”孩子,而不是维护孩子的尊严,相信可以跟孩子合作来“赢得”孩子。“赢了”孩子让孩子称为失败者,导致孩子反叛或者盲从,“赢得”则意味着获得孩子心甘情愿的合作,彼此尊重。
友善、关心和尊重是“赢得”的根本。当孩子觉得被理解了,就更愿意听取你的观点,并努力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能为孩子做的最有益的事,就是教会孩子学会自我评价,而不是让他们依赖于别人的赞扬或观点获得自尊。否则,孩子只会成长为“讨好者”。
我们往往对孩子有诸多评判、期望、指责、失望。但事实上,爱和快乐才是我们管教孩子的全部目的,向他们表达无条件的爱,承担自己的责任,把错误当成学习的机会,寻找积极的方面,帮助他们学会说“不”,并找到真正的“是”,是我们为人父母更应该采用的正确教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