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主要是讲的是不要被自己束缚住(心理学暗示的方向,但是主要还是讲的自己和自己的和解)
作者用哲人和青年的对话,将我们自己内心和心理引导用对话进行刨析。心理学复杂的哲学思维用对话,让大家更能接受。
书中三个观点是
第一个束缚来自过去
第二个束缚来自人际关系。
第三个束缚来自未来。
他强调人与 人之间的关系、竞争和完美的愿望,并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一种奋力拼 搏、追求优越以适应环境,从而达到自我完善的能力。阿德勒学说 以“自卑感”与“创造性自我”为中心,并强调“社会意识”。
青年观点:随着年龄的增长,世界便逐渐露出真面目。人们不得不接 受“我只不过如此”之类的现实,原以为等候在人生路上的一切“可能”都 会变成“不可能‘幸福的浪漫主义季节转瞬即逝,人一旦长大,就会被复杂的人际关系所困扰, 被诸多的责任所牵绊。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您依然要说世界是简单
哲人:我的答案依然不变。世界是简单的,人生也是简单的。
青年:为什么?世界是矛盾横生的一片混沌,这难道不是有目共睹的吗?
哲人:那并非是”世界“本身复杂,完全是”你“把世界看得复杂。
启发点:不要消沉,世界之大需要调整的是自己
青年观点:人无法改变
哲人:可以改变
观点辩证:青年便弓腰驼背地坐在屋里的一张椅子上。他为什么 会如此激烈地反对哲人的主张呢?原因已经不言而喻。青年自幼就缺乏 自信,他对自己的出身、学历甚至容貌都抱有强烈的自卑感。也许是因 为这样,他往往过于在意他人的目光;而且,他无法衷心地去祝福别人 的幸福,从而常常陷入自我嫌恶的痛苦境地。对青年而言,哲人的主张 只不过是乌托邦式的空想而已
陈述观点+案例佐证
我的朋友中有一位多年躲在自己的房间中闭 门不出的男子。他很希望到外面去,如果可以的话还想要像正常人一样 拥有份工作
影响因素1 是因为与父母关系不和或者是由 于在学校或职场受到欺辱而留下了心灵创伤,抑或是因为太过娇生惯养 了吧
青年观点A:而且你说“一切结果之前都先有原因”。我(结果)是由过去的事情(原因)所决定。
哲人:把观点放大——所有闭门不出都是由于过去的原因?——讲不通
理论支持:阿德勒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 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
观点:我认为他是由于不想到外面去,所以才制造出不安情绪。
你的朋友是先有了“不出去”这个目的,之后才会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制造出不安或恐惧之类的情绪。阿德勒心理学把这 叫作“目的论”。
你朋友所感觉到的不安或恐惧是真实的,有时他 可能还会被剧烈的头痛所折磨或者被猛烈的腹痛所困扰。但是,这些症状也是为了达到“不出去”这个目的而制造出来的。
两者的观点证是是“原因论”和“目的论”的区别所在
哲人观点B:心理创伤不存在
假设B:假设你因感冒、发高烧而去看医生。医生只说原因“你之所以会感冒是因为昨天出门的时候穿得太薄”——个人不满意——但是立足于原因论的人们,例如一般的生活顾问或者精神科医生,仅会指出“你之所以痛苦是因为过去的事情”,继而简单地安慰“所以错不在你”。所谓的心理创伤学说就是原因论的典型。
阿德勒心理学明确否定心理创伤(本书观点)
弗洛伊德的心理创伤学说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 的意义
决定我们自己的不是“经验本身”而是“赋予经验的意义”。
并不是说遭遇大的灾害或者幼年受到虐待之类的事件对人格形成毫无影响。相反,影响会很大。
但关键是经历本身不会决定什么。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案例:闭门不出
如果闭门不出一直憋在自己房间里的话,父母会非常担心。 这就可以把父母的关注集于一身,而且还可以得到父母小心翼翼的照顾。
另一方面,哪怕踏出家门一步,都会沦为无人关注的“大多数”,都 会成为茫茫人海中非常平凡的一员,其至成为逊色于人的平庸之辈;而 且,没人会重视自己。这些都是闭居者常有的心理。
人并不受过去的原因所左右,而是朝着自己定下的目标前进,这就是哲人的主张。哲人所倡导的“目的论”是一种彻底颠覆正统心理学中的因果论的思想,
为什么那么急于得到答案呢?答案不应该是从别人那里得 到,而应该是自己亲自找出来。从别人那里得到的答案只不过是对 症疗法而己,没有什么价值。
即使你再想变成Y,也不可能成为Y,你不是Y。你 是“你”就可以了。
如果不能感到幸福的话,就 不可以“一直这样”,不可以止步不前,必须不断向前迈进。
用阿德勒的话。他这么说:“重要的不是被给 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子的东西。”你之所以想要变成Y或者 其他什么人,就是因为你只一味关注着“被给予了什么”。其实,你 不应该这样,而是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这一点 上。
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选择”的
:无视现实的是你。一味执著于“被给予了什么”,现实就会改 变吗?我们不是可以更换的机械。我们需要的不是更换而是更新。人们常常下定决心“不改变”
阿德勒心理学就是勇气心理学。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 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你只不过是缺乏“勇气”
青年:我之所以无法改变正是因为我自己不断下定“不要改变”的决 心。我缺乏选择新的生活方式的勇气,也就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正因为这样,我才会不幸。我以上的理解没有错吧? 哲人:没错
“如果可以变成Y那样的人就能够幸福”。但像这样 活在“如果怎样怎样”之类的假设之中,就根本无法改变。因为“如 果可以变成Y那样的人”正是你为自己不做改变找的借口。
全球畅销书《人性的弱点》和《美好的人生》而闻名的戴尔?卡耐基也曾评价阿德勒为“终其一生研究人及人的潜力的伟大心理学家”,而且其著作中也体现了很多阿德勒的思想。同样,史蒂芬?柯维所著的《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中的许多内容也与阿德勒的思想非常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