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老话说得好:三年学会说话,三十年学闭嘴。
言语是一把锋利的剑,可穿心刺骨,也可是冬日的暖阳,能消冰化雪。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表面上看,一句话可以带来福祉,也可带来祸患,但其实,善言和恶语,在很多时候并不是等价的。
因为,你说一句恶语,哪怕你说十句善语、做十件善事都可能无法挽回;而你十年如一日的善行善语,可能只因为你的一句恶语,你所有的形象都会毁于一旦。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是有科学依据的。
社会心理学教授罗伊·鲍迈斯特研究发现:
人类的大脑生来更关注危险和消极的事物。这一点的进化意义非常突出——-我们的大脑要储存那些对生存更重要的信息,而关注危险的事物更有利于早期人类的生存。
现代人的大脑也保留着祖先的这个生存法则,这就是和表扬相比,我们对尖刻的批评记忆得更准确,反应也更快、更深刻。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早期人类,一次危险就可能让自己丧命,所以,大脑更关注危险的信息也不足为奇。
有人说,人类不早就进化了吗?
科学家只是从大脑的特性方面给出了答案,而现代人对恶语更为重视的深刻原因是:
善言善语能使人头脑发胀,使人飘飘然,而一句恶语却能直击人心。
你有没有感受过,别人夸你时,你的气血会汇聚于头部,所以,好听的话会使你晕头转向。而批评的话却会下沉到内心,气血会汇聚到你心脏的位置。
其实,威力巨大的并不是语言,而是人心。
人们常说:走心了。
无论是善言还是恶语,只要走心了,就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哪怕是无意中的一句话。
所以,当你在夸夸其谈的时候,你会很容易在无形中给自己招来祸患,因为不一定哪句话会造成“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的结果。
所以,我们要“修言”,修言的根本在于按耐住自己那颗躁动的心。
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道德经》说: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一个人如果说的话多,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还不如保持虚静沉默,把话留在心里。其实,这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沉默是金”,因为很多时候,多说不如少说,少说不如不说。
鬼谷子被后世尊为“谋圣”,他也在书中告诫世人:
言多必有数短之处。
一个人不管多么能说会道,一旦话说多了,不懂得适可而止,总会说错话,露出马脚的。这就是苏秦因为能说会道而显贵,最后又因为花言巧语而败亡的根本原因。
一言可以兴邦,一言也可以丧邦,但终究是管好嘴,慎重言语,大智若愚,才能远离祸患。
因此孔子强调说:君子应该“讷于言而敏于行”,要少说话,多做事。
话多、话乱必然损害自己和他人,谨言慎行总是好的。
那么,有人问:总是保持沉默就行了吗?
也不是,《道德经》中的“守中”可不是说“一直不说”。
而是“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
具体怎么理解呢?
记住一句话就行了:
只要不关乎到自己利益的事,就学会闭嘴。
别人在那闲言碎语、嚼舌根,你最好不要加入,但你也不要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去指责别人。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由,你不要去干涉。
如果一个人在那骂你,你不要义愤填膺,也不要装听不见,你要听听他在骂你什么,他说的对不对,无论怎样,都要不急不躁,保持内心的清静。
当你能够保持内心清静,把注意力放在判断对方话语的真伪及其背后的意图时,你就能坦然面对一切言语,哪怕是流言蜚语,而内心不为所动。
修言的关键表现在:
当你夸夸其谈时能够意识到自己当下的状态,能够及时收住;
当你按耐不住要高谈阔论时,你能够抑制住自己内心的冲动;
当你遇到问题时,情绪能够不为境况所动,内心始终能够平静、安宁,你能处于智慧的状态中。
我们为人处世,不要浮于表面,把注意力放在“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时,我们内心将获得无比的自由。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