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本很有意思的书--《奇特的一生》。刚拿到书时就觉得有意思,除了有正式的书外,还有本80几页的薄薄小册子告诉你“如何阅读《奇特的一生》”。当下不禁失笑“哈,如何读书还要你教嘛!”不过正是这好奇让我先翻开在这本“如何”的书。原来都是一些时间管理专家们谈自己关于《奇特的一生》读后感以及自己在时间管理方面的践行。一口气读完后,发觉干货真的好多,集聚了时间管理的精髓。而这些都是跟《奇特的一生》这本书有关。
大家可不要觉得这是本时间管理的工具书,或者伟人的励志传记。非也非也~~这听起来非常枯燥无趣“时间统计法”发明者的书,能启发你思考人生的意义,进而去探求人生的梦想。反正本人读后,一点不夸张的说,感觉这人生的前几十年都白活了,哈!
那么这本貌似传记类的书到底说了什么呢?其实这是俄罗斯著名作家格拉宁在六七十年代的一部作品,主要记述了苏联科学家亚历山大•亚力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1890-1972),将自己的一生用时间来计划。据说本书出版后,广受欢迎成为当时的畅销书。
世间竟然有人从26岁树立人生目标开始,就精确记录起每天时间的花费,而且还按月度和年度进行总结报告, 一共56年直到生命终止的那一天。他把时间当成了金钱,小心翼翼的计算统计自己的收入和支出,一年的工作和休息-简直是什么事情都要结算。例如“游泳43次”“娱乐—65次”接着一张清单,列举了看过的戏和电影、听过的音乐会、参观过的展览会。正因如此,他不用看表便能精准的感受时间的流逝。时间在柳比歇夫这儿已经化为有纹理的物质。“时间统计法”已经成为柳比歇夫生活的骨架,不仅保持了高效率,也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读到这儿,好多人都会质疑了:这听起来苦行僧般,单调而又枯燥的记录有何意义?So what?先来看看他留下的遗产:他生前发表了70部学术著作,其中有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昆虫学方面的经典著作;还有各种各样的论文专著一共写了500多印张,相当于12500页打字稿。即使以专业作家而论,这也是个及其庞大的数字。他对时间充满了崇敬,充分使用一天中的每一个小时,一个小时中的每一分钟,时时考虑实效。
“柳比歇夫有他的崇拜者,有拥护者,有景仰者,也有读者。他没有弟子,只有私淑弟子。也就是说,他并没有教他们,是他们向他学习。学习什么呢?很难说。主要是学习应当怎样生活、怎样思考吧。似乎咱们总算找到了一个人,他知道他活着是为了什么,有什么目的……仿佛他有什么崇高的目的,甚至可能领悟了他的存在意义。”
怀着激动而又兴奋的心情读完,只觉得获取了九阴真经的上部而永远遗憾的缺失下部了。后人已经无从知晓大师26岁时得到如何的指引发明了“时间统计法”,随着大师的逝去而成为秘密。柳比歇夫并没有建树丰功伟绩,可是他建树的要比功绩的意义更为重大— 那就是过得很好的一生。这难道不是我们现代人苦苦追寻的东西么?
常听不少的人发誓要克服拖延症,学习科学高效的时间管理。可是鸡汤文看了不少,工具书也读了不少,到后面也是不了了之。那么先从毫无任何压力的时间统计开始吧。这便是《奇特的一生》带给我的启示。
除了时间统计法,再共勉一下柳比歇夫的几条守则:
1. 我不承担必须完成的任务;
2. 我不接受紧急的任务;
3. 一累马上停止工作去休息;
4. 睡的很多,10小时左右;
5. 把累人的工作同愉快的工作结合在一起。
是不是很接地气啊?呵呵,科学家也是普通人,不是神啊。最后祝大家2017年进步,心想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