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师的时间和教学各阶段的相互依存性》有感
——小学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会学习”的能力
这是写给小学教师的一篇文章,我读了之后还是引起了我的`共鸣。
我在小学工作10年,从1年级到5年级,所以,我基本熟悉小学生的心理,知道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在书中所提到的一些问题,也不乏我曾经认真思考过的,其中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思考能力更是引起了我的思考。
在中学,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完全不一样的。中学生有一种小大人感,自以为自己成熟,想追求、张扬自己的个性,特别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想博得别人的好感,有很强的进取精神,但是,也有一些学生很落后,这种落后与先进有很强的差别,他们有时很自卑,不愿意和较优秀的学生相处,他们有自己的玩伴,这样就走向了两个极端,导致的好的越好,差的越差,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现象?
教学中我发现,这样的学生有另外的一个特点,就是,如果做一些简单的体力方面的事他们很灵活,反应很敏捷,这说明,这些孩子不笨,而到了做到作业时就显得很不好,有厌学情绪,他们不懂学习,不会学习,也不爱学习。教育这样的学生牵扯着我过多的精力。
苏霍姆林斯基在文章中说,“小学阶段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学习”。他告诉老师们,“教师要在儿童掌握的理论知识分量跟实际技能之间,确定一个的相互关系。”
他提出“要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教材,这种效果会大大地超出“出声地读”的能力”,他说,“前一种能力超过后一种能力的程度越大,学生在阅读时进行思考的能力就越精细——而这一点还是顺利地学习和整个智力发展的极其主要的条件。” 在我国民间有句俗语叫“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小和尚也在念经了,为什么会有口无心?当然这可能会有小和尚念经这个原因,但是,另一个方面的原因可能就是用“出声的读”与用“视觉和意识”所产生的不同效果,可能“出声的读”有其独特的效果,但是用“视觉和意识”去读所产生的效果是完
全不一样的。在“出声的读”中小学生失去了思考的空间。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年的教育经验告诉我们在教育小学生时教会小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我们经常放在口头上的一句话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能力从哪儿来?怎样提高阅读能力,这是小学教师所应关注的问题,也是我们值得研究的课题。在阅读的同时,苏霍姆林斯基还特别强调对小学生“迅速地、半自动化地书写的能力”的培养。
有这样一些学生他们到了中学还是不会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经常埋怨老师规定的作文字数太多,要求500字左右,而我通过事实也已经证明一个有话可说的孩子,不管他的水平有多高,只要心理有话,有真情实感他很容易地可以写出1000字的信。为什么现在的中学生都不会作文了,这和小学教师的作用不无关系。从小学到中学我们过多的强调给学生题目,学生进行作文,学生没有生活体验,没有素材,只能编一些荒诞怪异的故事,这还算是好的,差一些的干脆就抄现成的作文。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儿童在三年级前就学会把自己的思想简明扼要地写出来,如果达到了这一目标,学生永远不会成为落伍的、不及格的学生,因为他们学会了自己去获取知识的饿能力,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学习。”
当今,在高举素质教育的大旗、如火如荼的新课程教育改革的春天下,为了中学教师们能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研究上,不致于被几个所谓的差生牵扯过多的精力,请小学教师们真正思考一下,我们应该较给学生什么才会使学生受用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