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说过:“仁慈的上帝赐给我们两耳和双眼,为的是世上发生的一切,我们应该耳闻目见。”
不知道大家身边有没有见过这样的人,只要与他人见面不到几秒种就知道对方在想什么,和客户洽谈过一次,就知道会不会顺利进行,和领导说了几句话,就知道领导对工作是不是满意......
你大概觉得这样的人应该是”谈判专家”吧!其实在职场中,这样的高手有很多,只不过是我们自己没有察觉而已。
前几天,我和一位老同事谈心,对方就对我大吐苦水,说自己多年以来工作都很认真,没有迟到早退过,事情也没少干,可是总也没有提拔的机会。
他还特别讲到,办公室新来的一个同事,没几个月就升职了,大家都说他就会耍小聪明,没什么真本事,可领导很喜欢。
其实,是不是有真本事,不是我们去评判而是管理者去评价的,入职时间的长短和工作态度是升职的条件之一,但也不是全部条件。
真正的核心在于你是否有自己的核心价值,是企业或是领导需要的价值。
如果你只会埋头干活却不会抬头看路,那么你永远只能停留在老地方原地踏步,也就失去了自我发展的机遇与动力。
01 办事能力强的人通常都会“察言观色”
在工作中我们都要接触一些人和事,但是不同的是,一样的接触,有的人可以从中获取大量的信息,做出预判,而有的人则对这些熟视无睹,你只有提醒并启发他的时候,他才会注意到这些事物背后所蕴含的丰富信息。
很多人都说司机会办事,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和领导走得近,既然走得近自然获取信息的能力就比一般人快,加上领导接触的人群各式各样的,也会不断地考验着他们的应变能力。
我认识的一位司机朋友,他和我讲过一件事。有天,领导加班到半夜才告诉他:“有位重要的客户明天要来公司,对方希望我们帮他预订机票。”
要是一般人,可能只会依照上级的指示订机票。但具备观察力的人不一样,他会先“观察”下指令的上级,一看这位领导刚加过班,正是疲惫不堪的时候,他的话含糊不清,为了不耽误这位重要客户的行程,每个细节必须确认清楚。
于是,他主动说出具体的日期向领导确认,预防机票日期出错。然后,分析出客户搭乘的航班大概到达的时间,同时还预计抵达当天的天气状况,如果天气不好或是遇上堵车,那么还需要准备雨具并做好其他的接待安排。
我也曾经有好几次坐过这位朋友的车,发现他的车上永远都会放着两瓶矿泉水和雨伞,他说这是职业习惯,有备无患。
因为,每次接客户时,总有各种突发事情,领导想不到的地方,只有他去帮领导考虑。
或许你认为这些都是司机特有的习惯使然,既然如此,那我们为何不去尝试拥有这些“会办事”的习惯呢?
在职场中,我们总是羡慕别人高升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自己在一些具体的工作上存在很多不到位的地方呢?
职场里有些细节我们是不是明明“看到了却假装看不到呢?”
有人认为“察言观色”是与生俱来的能力,其实只要我们愿意改变,愿意尝试练习,任何人都能够学会这项技巧。
02 三项能力让你做个“有心人”
所谓“有心人”,通常都是直觉很敏感的人,同时也是很细致的人。
提到直觉,大家都会说女性的直觉最敏锐。为什么呢?那就是因为女性观察细微,会清楚地看到男性没有察觉到的细微之处。
这就是为何有些男人在外“拈花惹草”,经常会被女人发现的缘故。
想要培养敏锐的“直觉”,就必须训练三种能力,分别是“观察力”、“分析力”和“预测力”。
首先,是观察力。
它是察觉细微变化的能力,能够感受到对方不经意传递出来的信息或者想法。
比如人们可以通过对方的行为、表情、服装或随身物品等,获取对方在不自觉中产生的信息或想法,或是经由握手时微妙的力度变化与对方的说法方式等,感受到与平常不同的变化。
其次,是分析力。
它是观察定义后所获得的想法,或是整理事物,有系统地思考、归纳等能力。
分析力是通过经验而得的。不过分析力与观察力一样,如果面对事物时都抱着含糊的心态,那么就算经历过也不具有任何意义。
就好像你今天看见领导穿了一件红色的衣服,可过不了几天就忘了这件事,可有心人却记住了领导穿过这么一件衣服,当有机会再见到领导时,他会不经意地说出:“我曾经在那天看您穿过一件红色的衣服,显得您非常有精神,那件衣服很适合您。”
因此,你与有心人的区别重点在于经历各项事物时,对方会以“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其理由”为前提来思考,而你却根本没有任何思考,只有遗忘。
最后,是预测力。
它是利用观察、分析所搜集到的信息或想法,来预测未来的能力。
如果是一般人,就算预测也只是领先一步而已,而具有假设力的人则可以领先三四步。
就像前面讲到的那位司机朋友,他的那一连串行为,就是在为接待重要客户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做预测,他会做好全方位的准备,让自己的工作万无一失。
03 职场中如何运用这三项能力?
第一,通过预约见面的日期与时间锻炼观察力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少不了要与重要的人物约定见面,通过预约见面的日期和时间就可以观察出对方对此次见面是否是认真的。
首先,关于星期几的决定。在周末休假的情况下,如果对方预定周一或周五,表示对方认为这次见面相当重要。
周一人处在精神、体力都非常充足的状态;周五则是隔天休假,可以不用在意后面的时段安排,慢慢进行会谈即可。
其次,是时段。基本上,约见面都是以上午十点,下午三点、五点等作为时段安排。
若是约十点,表示对方在此之前没有其他约会,所以能够准时开始。
下午的三点到五点的见面则有两小时充裕时间来利用。
下午五点以后见面的好处是,不用在意后面的时间。如果双方谈得很热络,也不用担心时间的问题而非得结束会议不可。
周一和周五这两天确实是比较重要的时间,大家可以回想一下我们在和客户见面的时候有没有这样去安排呢?
选择合适的时间来和客户见面很重要,同样我们去见客户的时候也可以从对方选择的会面时间推测对方的诚意。
如果很仓促的时间,比如下午一点半这样的时间,那就要考虑一下对方的诚意了,对方很可能认为这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会面。
另外,我们安排约会时,不要笼统地询问对方“哪一天可以呢?”,而应该习惯地提供不同的日子与时段让对方选择,提出周一或周五与同星期的其他日子,然后留意对方会如何选择。
时段也可以分为上午,下午等各个时段选项,然后详细观察对方的决定。
第二,通过对方的言辞来锻炼分析力
人与人之间的误解很大程度上在于沟通得不够,加上人们认知上的差异,很容易产生误解。通过以下几点,我们可以来试着锻炼分析力,减少沟通中的误解。
1.通过举例子或者转述来缩小双方的认知差异确实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比如同事想在高级餐厅招待客户,和你讨论,此时,听到高级餐厅时,就要举出具体的餐厅名称确认,要对方说出是指“XX”大厦里面XX餐厅,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使双方头脑中的印象达成一致,以此锻炼分析力。
2.了解对方的回答是否模糊不清,那表示一定有什么事情隐瞒。
假设你与某家公司进行洽谈,当产品说明告一段落之后,你问对方:“请问贵公司有考虑其他公司吗?”
这时,如果对方回答得很含糊:“嗯,也不是没有啦!”就表示对方没有认真考虑你们公司的产品。
如果此时对方认真考虑,他们应该就会坦白地说:“哎呀,我们也有考虑A公司跟B公司。”
由于对方内心总是有不想被讨厌的想法,所以会以含糊的回答隐瞒对对方不利的讯息。
就算面对的是心腹人员,有时候老板也会说出含糊不清的答案。
记得有次公司举办服务客户的回馈活动,作为活动的承办部门,我负责邀请一位讲师来为客户们授课,当时因为有培训机构对接,所以我也没有太在意接送的安排,就安排一位同事当天去车站接老师。
可谁知道,活动的头一天晚上我接到直属主管的电话,说这位老师一定要我亲自去接站,主管说得理由很牵强,说作为组织方,应该亲自去接才显得公司有诚意。
可是以往的活动也不需要我亲自去啊,这次为何就这么特殊呢?
当时我对主管的做法很不理解,可碍于上级的要求,我也没有多问,还是自己去了。
后来,接到老师以后,双方一番交谈过后,我才意外从对方口中得知,这位老师来头不小,竟然还是董事长的朋友。
难怪主管说得那么含糊,可能他也没法和我说透这层关系,所以只好以行政命令来要求我。
由此,不难推断出当对方的回答不清晰,那一定是有些事情不好说穿。
3. 有时候不可以深入探究才是聪明的做法。
有人说这老板的心思,你可不要轻易猜,猜对了算你走运,猜不对那可是大麻烦。
比如老板的时间表了安排了”下午要去XX的店里”。问题在于”下午”,这样的时间安排太过于含糊,我们一定会补问一句:“请问大概是几点左右的时间呢?”
可是问过以后经常会得到“下午就是下午啦”的答案。如果你继续穷追不舍:“为什么说不出明确的时间呢?您是不是有什么难言之隐?”这样只会让老板更加火冒三丈吧!
这种时候,刻意装作不知道才是聪明的做法。
那么,究竟要怎样做,才能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呢?
首先,一定要仔细听他人说话。这样才能听出对方在蒙混什么,或是听出含糊不清的内容。对于对方含糊的说话内容,可以用其他方式再问一次,或是隔一阵子再问问看。
其次,要习惯问别人同样的问题,通过其他人的回答,你也许就会从另一面得知“原来是这么一回事”,了解实情的同时提升分析力。
如果经常努力重复练习,就能够逐渐理解对方的行为模式。
第三、通过点餐来锻炼假设力
要说起点餐,很多人都不太喜欢这件事。因为这里面的学问太大,尤其是中国的菜系很多,大家的口味也各有千秋,万一点不好,客人尴尬,自己也尴尬,最怕的还是领导不开心。
所以,每次一到点餐时,就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大家想吃什么?”
假设对方回答了具体的菜名,“好,我知道了。”如果是这样的对话,那就只能知道对方想吃这个菜。
如果反问对方为什么想吃这道菜:“看到电视播放了一段《舌尖上的中国》,有讲到这道菜,所以想吃。”这样就知道理由了。
接着再换不同角度询问:“为什么是这个菜而不是别的什么菜呢?”对方可能会回答:“白天吃得比较清淡,所以晚上想吃口味重的。”
就像这样,即便是一道菜,通过各种不同角度的询问之后,就会了解对方的选择原因或价值观。
所谓从各种不同角度询问就是了解对方的背景。为什么对方会说出“想吃哪道菜”这种话?以前是处于什么样的环境所以会想吃这道菜?
不仅是一道菜,如果针对一件事从各种角度不断选择的话,最后就能看出该问什么问题,甚至能看到对方的本质,也会明白什么样的提问方式能够得到接近本质的信息。
比如客户说“想吃寿司”时,我们就要从各个角度提问,“肚子饿了吗?”“想吃日式料理?”这才是正确的做法。
如果询问的结果是“因为肚子好饿,想马上吃到”,那么比起远处知名的寿司店,或许附近的回转寿司更能让客户开心呢。
如果客户回答“因为上次走得太匆忙了,这次很想悠闲地品尝上次没吃到的日式料理”,那么在日式料理店的包厢里悠闲地用餐,可能比较能够让客户满意。
实际上与服务水平相比,擅长沟通、经常提问的员工所获得的评价更高。
作为一名成功的员工一定要学会提问。我们为客户做事不是只听从客户的指示就好了。了解客户内心真正的想法非常重要。
通常要想看透对方的内心,一开始会问很多的问题。这样可能会让对方觉得“这家伙真烦”。
因此,必须让对方不感觉厌烦地频繁提问。
不让对方厌烦,就得让对方知道,自己始终是为对方着想的,为了想更深入了解所以才会这样提问。所以还要注意提问的方式,不能直白地问。
站在他人的立场,就能自然地从不同角度提问,在得到接近核心的答案之后尽快执行,再确认对方满意不满意,通过这样反复的练习,掌握对方的思考模式,就能够提升假设力。
为了不造成麻烦,可以先通过家人、伴侣或是不会在意的朋友联系,学会巧妙地提问。
以上是通过点餐这件事说明提问的重要性,其实无论在家庭或职场都一样,对于任何事情都要习惯提问。
通过不断地训练,以前要问十个问题才能看到事情的核心,最后只需要问两三个问题就能看明白了。
如果我们想在职场里风生水起,就要从现在开始做一个“有心人”,不妨将上述训练变成习惯,然后付诸行动,这样才能成为大家认同的善于观察的人。
当然,这里不是说勤奋工作就不重要,这三项技能一定是建立在你努力工作基础之上的,它会是你的加分项,让你的职场“如虎添翼”,把技巧掌握好了,你想不受欢迎,都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