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反省成为生理本能,再加上已经第八年日不间断的时间记录,已经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我旁边冥冥中多了一双眼睛,就好像举头三尺有神明一样,时刻监测审查着我的言行举止,可想而知,就这一双冷眼,对我的成长起到了何等巨大的帮助。今年的反省日志换了一个大本,每日的篇幅自然也多了近一倍。我的生活其实过得像水一样,平静而坚定的流向卓越的大海,颇有些数年如一日的感觉。锻炼、写作、演说训练、与人交流、阅读,每天都是这样,所以生活本身并无多少画面可以描绘,只能是就当日所闻所见进行深入思考,还要结合过往、追根溯源,竟似要把记事以来的点点滴滴都要串联起来一样,原生家庭的熏养、大千世界的历练、各色人等的交互,这些构成了我长成现在这样的养料和精神资源。
太公从沟里出来,大字不识一个,但毕竟见过枪林弹雨、血肉横飞,塑造了无比宽松的家风。外公读书,在外求学,是那个世代正经的大学生,与太公相比,他成长的社会和精神资源是进步的思潮,是“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振奋,从秘书做起,他的整个世界便是党史、新闻联播和各式政府文件,以及挽起袖子与老乡做事的干劲。
到了父辈,成长期正是那混乱的十年,劳动才是最光荣的,并不学习读书,工作后赶上时代巨变,虽一直在岗位上兢兢业业,一辈子无甚波澜,却有机会外出见世面,眼界大开,对于他们来说,成长的精神资源便是整个改革开放吹来的春风。
到了我这一代,父母忙于工作,白天跟着外公婆,晚上会与父母同住(这点很关键),听的是《三国》《杨家将》《说岳》的故事,初识字读的就是外公的四大名著和党政读物,看的是连环画,家风宽厚,任我折腾,县城到京城、京城到世界,在“成长为乐”的核心价值观驱使下,正在为家族崛起筑造高台,我的精神资源有传统文化、诸子百家、先贤名臣,也有亚里士多德、牛顿、爱因斯坦、维特根斯坦、薛定谔、费曼,还有当时叱咤风云的精英,但影响最大的是世事更迭造成的剧烈冲击,80后可以说正是经历复利节点的一代,是最后一批亲身经历新旧世界的人。进入千禧年,世界已经是指数级发展、日新月异的变化了,跟跟不上时代的父辈不同,跟浸润在科技中的新生代不同,80后是中国发展的“孤臣孽子”,必须、其实是被迫“操心也危、虑患也深”,才有可能跟上这飞速更迭的时代。
我侄子生在2002年,从小看的是迪士尼的动画电影、学习看的是当代学术大师的讲坛,小学开始就在省城上私立学校,有外教、有生活老师,各司其职,真正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长极为健康。我儿子出生于13年,私立医院,专业看护,我们在孕期就注重胎教、营养,出生后每晚放的是精挑细选的据说有益于大脑的音乐,6个月的时候就随我们到处旅居看世界,刚会说话就参与我们的商业活动,我们并未刻意培养他的才学技能,反而是在眼界见识上费劲苦心,尤其是做决断的能力,我们从很小的时候都会很认真的问他的意见,为的就是“主人翁精神”和临机决断的素质,如果我儿子还要强迫学什么奥数、钢琴之类,那不是还在煞费苦心培养优秀的打工族?我们的努力就是给他选择(从心意)的权利。
所以,一个人成长的家庭环境,对人一生的影响,眼界见识远大于为了升学的知识、或者大学的专业课程。原生家庭与成长环境,給了孩子影响他一生的视野、思维、行为准则与精神资源。
所以,那些怕影响考试成绩、让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家长,正在用你的爱一心一意的戕害孩子的前程,因为孩子走出学校之后,将面临和你完全不一样的世界,而他/她一生决策根本不是基于那些可能让你脸上有光的考试成绩,而是从出生开始,为人父母在有意无意中给予的成长营养和精神资源,这些将构建孩子的三观,他/她的价值,所有的梦想、信仰都植根于此,从而左右一生的走向。
再往大里说,什么样的三观架构,就会孕育出什么样的民族面貌。
我们叫“汉人”,是因为强汉威武,传承给这个民族赖以绵延的精神底蕴。
中国人在海外,叫“唐人”,聚集的地方叫“唐人街”,是因为盛唐耀世,万国来朝,代表着当世精神高峰。
强汉盛唐,传给每一个中国人的可不仅仅是一段模糊的历史片段,而是构建血脉的荣耀。
建国68年,中国在政治、外交、经济、科技、军事都已成为世界强国,但尴尬的是,作为文明古国却出现了文化断层的遗憾,那么作为一个中国人,都应该问一下自己:
我们该如何配置自己的精神资源,又该以什么样的精神面貌引领下一代明媚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