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读到工作原则中<创意择优>一节时,感觉自己有点被困住了: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缺想法和好的办法,到最后“馊主意”取代“好创意”,只是欠缺了极度求真和极度透明的状态,一则是当事人对“真实”认识的程度不一;二则有了“个人利益”重于“集体利益”的暗箱操作。
极度求真和极度透明就是加入桥水的每个人所希望的状态,这恰也是他们经过深思熟虑才加入公司的理由。但是,多数人发现难以适应,因为要与“两个自己”斗争:他们的“较高层次的自己”能够理解极度求真和极度透明的好处,但是“较低层次的自己”往往倾向于“要么战,要么逃”。
最近,着手重塑公司的企业文化,发现之前管理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表面上看起来是利益冲突,其实并不是本质上原则立场的问题,而是来自于员工和高管职责界定的混乱,而这背后便是“极度不求真”和“极度不透明”的沟通态度,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反倒是把当事人拖到泥沼里,发生情绪冲突,大家都忘记了自己的“初心”,在猜测中互相质疑,更谈不上“创意择优”了。
有句俗语叫“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如果一个管理者自身不愿意去面对可能会让他感觉“窘迫”的真实状态,而是用“推卸责任”和“自以为是”的态度来逃避现实,以维护自己“高尚”的光辉形象,那么接下来,他不希望发生的冲突和矛盾便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爆发,把他和公司逼到“死角”。
直截了当说明事实总有更好的做法,不管是在你尚未知晓所有问题的答案还是宣布坏消息的时候。正如温斯顿.邱吉尔所说:“给公众以虚假的期望,而期望又很快破灭,这是最糟糕的领导方式。”如果人想学到应对不利局面的本领,就需要面对残酷和不确定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