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斯德为人类和人类饲养的家畜,家禽防治疾病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由于他在科学上的卓越成就,使得他在整个欧洲享有很高的声誉,德国的波恩大学郑重地把名誉学位证书授予了这位赫赫有名的学者。
当之无愧的“微生物学之父”
路易斯·巴斯德(1821一1895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巴斯德曾任法国里尔大学、巴黎师范大学教授和巴斯德研究所所长。在他的一生中,曾在同分异构现象、发酵、细菌培养和疫苗等的研究中取得了重大成就,从而奠定了工业微生物学和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像牛顿开辟出经典力学一样,巴斯德开辟了微生物领城,并为免疫学、医学等作出了不朽贡献,“微生物学之父”的美誉当之无愧。普法战争爆发后,德国强占了法国领土,出于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对侵略者的极大憎恨,巴斯德毅然决然把名誉学位证书退还给了德国波恩大学,他说:“科学虽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这掷地有响的话语,充分表达了一位科学家的爱国情怀,并因此而成为一句不朽的爱国名言。
细菌理论的建立
巴斯德用一生的精力证明了三个科学问题:1.每一种发酵作用都是由于一种微生物菌的发展,用加热的方法可以杀灭那些让啤酒变苦的恼人的微生物,2.每一种传染病都是一种微生物菌在生物体内的发展,它发现并根除了一种侵害蚕卵的细菌:3.传染病的微生物菌在特殊的培养之下可以减轻毒力,使它们从病菌变成防病的药苗。
其实,巴斯德并不是病菌的最早发现者。在他之前已有基鲁拉、包亨利等人提出过类似的假想。但他不仅热情勇敢地提出了关于病菌的理论,而且通过大量实验,证明了他的理论的正确性,由此建立起了细菌理论,令科学界信服。
巴斯德与狂犬病疫苗的故事
巴斯德晚年对狂犬病疫苗的研究成就了他事业的光辉顶点。虽然在细菌学说占统治地位的年代,巴斯德并不知道狂犬病是一种病毒病,但从科学实践中他知道有侵染性的物质经过反复传代和干燥,毒性会减少。为了得到这种侵染物质,巴斯德经常冒着生命危险从患病动物体内提取。一次, 巴斯德为了收集一条疯狗的唾液,竟然跪在疯狗的脚下耐心等待。巴斯德把分离得到的病毒连续接种到家兔的脑中使之传代,将经过100次免脑传代的狂犬病毒注射给健康狗时,奇迹发生了,狗居然没有得病,而且还具有了免疫力。
1885年7月6日,9岁法国小孩梅斯特被狂犬咬伤14处,医生诊断后宣布他生存无望。然而,巴斯德每天给他注射一支狂犬病疫苗。两周后,小孩转危为安。巴斯德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治愈狂犬病的人。1888年 为表彰他的杰出贡献,成立了巴斯德研究所,他亲自担任所长。
发现“酵母的无氧呼吸”
1854年9月,法国教育部委任巴斯德为里尔工学院院长兼化学系主任,在那里,他对酒精工业产生了兴趣,面制作酒精的一道重要工序就是发醇。当时里尔一家酒精制造工厂遇到了技术问题,请求巴斯德帮助研究发醇过程。巴斯德深入工厂考察,把各种甜菜根汁和发酵中的液体带回实验室观察。经过多次实验,他发现发酵液里有一种比酵母菌小得多的球状菌体。不久,菌体上会长出芽体,芽体长大后脱落,又成为新的球状小体,在这循环不断的过程中,它长大成为了“酵母菌”,甜菜根也就发酵了。
巴斯德通过继续研究发现,发酵时所产生的酒精和二氧化碳气体都是酵母分解糖得来的,这个过程即使在没有氧的条件下也能发生。他认为发醇就是酵母的无氧呼吸,控制它们的生活条件,就是酿酒的关键环节。
巴斯德与“ 巴氏消毒法”
法国的啤酒业在欧洲是很有名的,但啤酒常常会变酸,整桶的芳香可口啤酒变成酸得让人咧嘴的黏液,只得倒掉,这使酒商叫苦不迭,有的甚至因此而破产。1865年里尔 一家酿酒厂厂主请求巴斯德帮助医治啤酒的“病”,看看能否加进一种化学药品来阻止啤酒变酸。巴斯德在研究中发现未变质的陈年葡萄酒和啤酒,其液体中有一种圆球状的酵母细胞,当葡萄酒和啤酒变酸后,酒液里有一根根细棍似的乳酸杆菌,就是这个“坏蛋”在营养丰富的啤酒里繁殖,使啤酒“生病”。他把封闭的酒瓶放在铁丝篮子里,泡在水里加热到不同的温度。试图杀死乳酸杆菌,而又不把啤酒煮坏。经过反复多次的试验,他終于找到了一简便有效的方法:只要把酒放在摄氏五六十度的环境里保持半小时,就可杀死酒里的乳酸杆菌,这就是著名的“巴氏消毒法”。这个方法至今仍在使用,市场上出售的消毒牛奶就是用这种办法消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