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周:10月31日——11月6日
10月31日
明天继续教育审核,我早早地就把同事们的学时证明材料和公需科目材料整理好了。万事俱备,只等审核。
11月1日
今日感悟:我想和靠谱的人共事。
11月2日
靠谱,是很重要的能力。不接受反驳。
早上,张同学送我一颗糖,告诉我,这就是佳颖文章里说的老酸酸老酸酸的糖,让我尝尝
一会儿,一个女孩子来了,好心提醒我,千万别吃这个糖,老酸酸,比柠檬酸100倍。
看着糖,我这老马有点犯愁,到底要不要下河。
当文字遇到生活,可可爱爱。
11月3日
晚上的腾讯会议,开到十点多。
11月4日
再说《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中的超限效应。超限效应指刺激过多,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在这个章节,有这么一个经典的故事。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到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感觉牧师讲得好,让人感动。于是准备慷慨捐款;过了10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是没有讲完,已经厌烦的马克·吐温决定1分钱不捐了。在牧师终于结束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1分未捐,还从募捐的盘子里偷了2元钱。我的启示是:一切反复的批评、唠叨、催促会引发逆反行为。
有些父母习惯对孩子不断唠叨,甚至会因为孩子某一个错误,揪住不放,一而再,再而三地批评孩子,以为只有反复强调,孩子才能长记性。但其实反复地批评、不断地唠叨、过度的催促,这些都会让孩子产生不耐烦和反感,进而放弃自我反思。孩子就会形成这样一种心理:我就这样,你爱咋咋地。
作为教师,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也要考虑孩子的受压能力。我们可以看到,那些唠唠叨叨的老师往往并不受孩子待见。老师还自我感动:我这苦口婆心都喂了狗了。其实,要我说,这苦口婆心,喂狗就喂狗吧,别喂孩子。再有,教师也别戴着“眼镜”看孩子。教师的有色眼镜给学生形成固化模式,对教师来说,尤其的不利,他会对学生保持不了客观的态度,从而采取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对学生造成伤害。
11月5日
今天,是奉献给学校的一天。
11月6日
今天,又是奉献给学校的一天,回家的时候,已经七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