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惟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王绩的这首《野望》透露着无限的感慨,正因为诗人无比惆怅的心情,所以诗人所看到的每一棵树都是秋天悲凉的颜色,那周围的山映照的都是仅仅是落日余晖,那些人的心情为什么这么悲凉呢?或许“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这是最好的答案吧!
东皋,王继曾隐居故乡时经常游览的地方,他还曾在此处耕作过,晋阮籍《奏记诣蒋公》:“方得耕于东皋之阳,输黍稷之税,以必当途者之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或许东皋已然成为隐居的代名词,王绩亦自号为“东皋子”也是仰慕阮籍、陶渊明的志向吧!
《采薇歌》,传说是由叔齐、伯夷临近饿死前所作的一首先秦古歌,长歌怀采薇就是王绩用了叔齐伯夷的典故。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要立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了,叔齐要把君位让给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逃走了。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次子。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够很好地赡养老人,就想何不去投奔他呢!可是到了那里,西伯昌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并把他的木制灵牌载在兵车上,向东方进兵去讨伐殷纣。伯夷、叔齐勒住武王的马缰谏诤说:“父亲死了不葬,就发动战争,能说是孝顺吗?作为臣子去杀害君主,能说是仁义吗?”武王身边的随从人员要杀掉他们。太公吕尚说:“这是有节义的人啊。”于是搀扶着他们离去。等到武王平定了商纣的暴乱,天下都归顺了周朝,可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他们坚持仁义,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上,采摘野菜充饥。到了快要饿死的时候,作了一首歌。
圣人饿死,或许这就是早期的文人气节吧!一个王朝灭亡了,他们宁死不与新朝合作,纵使高官厚禄也不为所动,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忠义,或许有人认为他们傻,但是伯夷、叔齐那种贵族式的清高自傲,岂是俗人所能玷污的?在气节与生死之间,伯夷、叔齐选择了气节,宁饿死亦不失节,这不仅仅是贵族的傲骨,更是文人的气质,因为在他们心目中权力压倒不了道义。
首阳山中薇又发,今年更比去年红。又仰当年首阳山,不见当年采薇人。(编者题)
或许在当今社会,我们为了追名逐利而把一种传统的精神抛诸脑后,或许当伯夷,叔齐的吟咏也失去了警示后人的作用了吧?伯夷叔齐在二十前还在高歌的,也正是当今许多人感到羞愧的吧?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适安归矣?
于嗟徂兮,命之衰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