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关平
读三国,常被那些风云人物吸引了目光,而忽略了戏剧舞台边缘的人,包括当时被热议的名士。比如才华横溢、个性十足的孔融、祢衡、杨修三人组,算是建安年间“魏晋风度”的代表,正因他们这股个性,得罪了霸主曹操,结果都没有好下场。
本文要说的是另两位,蔡邕与王允,是汉末的名臣也是忠臣,与曹操的私交较好,他们的女儿也都被曹操记挂着。然而这两位相处的并不和谐,尤其是王允因心魔作祟处死蔡邕,让人无比愤怒痛惜。
后世对王允并不陌生,此乃貂蝉义父,铲除董贼的幕后英雄,先是赠曹操七星宝刀让其刺杀董贼(效仿张良),后用连环美人计使貂蝉离间吕、董(效仿陈平),真可谓有“良平之奇”。
可人性偏偏如此复杂,一位“以天下为己任”的忠臣贤士,轮到他真正掌权时,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任性固执得象一头蛮牛,以致贪恋权位,身死长安。
对比所谓的毒士贾诩,虽有“文和乱武”之说,但他在权力面前冷静思考,不仅没有贪恋高官厚禄,反而为保护皇帝与百官干了不少实事,这是彻底的“现实主义者”。而王允不过是理想主义的负面典型。
蔡邕早年多次遭宦官陷害,因艺术天赋过人而死里逃生,一直流放民间,其仕途命运非常坎坷,直到董卓入京之后,阉党彻底扫净,董卓装腔作势地重用这些流落江湖的士人,一来提高品牌形象赚足口碑,二也是想利用真才实学的人为他做些实事。这些实干家除了蔡邕,也包括王允和曹操。
王允在万般无奈之下假意归顺董卓,从之后的剧情发展来看,他的“良苦用心”终为世人所见。那么蔡邕“归顺”董卓的真实意图,王允又是否知道?他问过蔡邕吗?他并不怪蔡邕当董卓封的官,董卓提携之人众多,王允自己也是其中一员。他愤怒的是:董卓死后,蔡邕居然为其流泪。
王允的逻辑是:一个为恶魔流泪的人,不是恶魔的同党还能是什么?
要知道,蔡邕是文学家、艺术家、史学家,古人融文史哲于一体,一个研究文史的学者往往也通晓经书哲学,难道没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如果蔡邕是贪图富贵权位的话,当年就不会得罪宦官惨遭流放。
喜爱文学艺术的人本就多愁善感。他的哭,只不过是对其人生际遇无可奈何的叹息。
董卓封其为治书御史等官,让其回到京师来修书著作,而年老的蔡邕此生余愿就是继承司马迁、班固的事业,将汉史用书笔延续下去。当时最有能力写此巨作的也非蔡邕莫属。
后来蔡文姬想继承父愿却并未成功,不是没有时间机遇,而是才华不够。蔡邕饱读诗书、多才多艺、见多识广、阅历丰富,加之有此爱好志向,最有可能成为司马迁之后的第一史家,蔡邕感于董卓的“知遇”之恩,一句哭声只不过是浪漫主义者的表达方式罢了。
王允却将他下狱折磨。蔡邕求效司马迁,愿以削足之刑求得性命,在牢里完成史书,这一请求更触动了王允的心魔。
王允老了也病了。经历了董卓乱政的惊涛骇浪之后,他的心智不再正常。虽说从表面来看王允在朝中还算稳重,但这只是依靠“诛灭董贼”的信念支撑着的,董卓死后,王允的意志力到了尽头,就像被拔的树苗,经风一吹就会四处飘摇。
蔡邕要写历史,必定要写当时的情况。
王允卑躬于奸臣掌权之时,献女于董贼床榻之上,狂妄于独掌朝权之后,这些细节蔡邕定会如实记载。
古人尤重身后之名,王允无法容忍这个“拥董的人”在史书上写自己的坏话。正是蔡邕的治史之志,使他更是得死。
罗贯中写得委婉,但已暗示了王允当时的病态心理。
其实王允政治上也不高明,他的连环计看似滴水不漏,却没有提前设想灭董之后的道路,所以很快就被李傕、郭汜杀害。
王允和蔡邕是时代的悲剧,更是人性的悲剧。
这两个老爷子从人性的善恶角度来看都是好人,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都和曹操交好,都有一个美貌女儿,都是大汉忠臣,都在战火中保护过宫室典籍等等,却因人性的复杂、命运的不可捉摸,一度成为生死对头。
如果以因果循环来看,王允杀死董卓、蔡邕之后,紧接着就死于董卓党羽之手,这是不是冥冥之中注定的呢?
天上总有一双眼睛在望着世间的。
2016-9-2初稿 2018/1/27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