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译文】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却没有口才。”孔子说:“何必要口才呢?强嘴利舌地同人家辩驳,常常被人讨厌。我不知道冉雍是否仁德,但为什么要有口才呢?”
【个人感悟】这一谈论的是口才与仁德之间的关系。孔子认为不必求全责备,不必要求有仁德的人最好有口才。这个问题我也曾多次思考,还写过一篇《各得其乐,安心做自己》的小随笔。从我个人的成长经历看来,一个人是否仁德和口才没有任何必然联系,每一种性格和气质的人都有自己的处事方式,不可强求。
从幼儿期开始,大人们总队伶牙俐齿的人赞不绝口,让那些先天寡言少语的人感觉自己不行。稍大一点到了幼儿园,能言之人也总能得到幼儿园老师和小朋友的喜欢。再大一些,上课能积极表现,争相回答老师所提问题,继续得老师赏识赞许。这个阶段里,性格内向不善言语的孩子往往容易被忽略,不被重用,敏感好胜的孩子可能会自我封闭,如果家长们不能及时引导,有可能会使这些孩子不自信不勇敢,并且先入为主地认为口才好的人比较厉害。
其实,随着年龄增长和学识水平的提高,这类人逐渐会显现出自己性格当中优势。这类人因为说话慢半拍所以不易说错话,因为话少而不招惹是非,因为口才不够好而腾出更多的时间思考,所以这类人往往后发制人,会有较大的潜力。
当然,人类总有追求完美的情节。一个孩子仁德智慧了就希望他更加伶牙俐齿些,如果话多语富就会希望他更加睿智聪慧,总之,我们总喜欢对自己或者孩子报有完美的期许。其实万物皆有其内在规律,我们所希望的那种完美个性几乎是不存在的。
冉雍不需要既有仁德又有好口才,我们自然也没有必要跟自己或者孩子过不去。正确认识自己的个性特点,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是自我修炼和教育子女的最大原则。
我们都要把握追求完美的尺度,适可而止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