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晚上,孩子睡完一个人的时间,在客厅看了董卿的《朗读者》,刚播放到马伊琍朗读杨绛先生《我们仨》的【我一个人思念三个人】。
多年前看过《我们仨》,那时候未成家也没有多少家庭经历,老实说,对书中大部分内容场景并无深刻感觉。
五一这两天带娃零散的时间,又把这本书拿出来看,特别多的触动,全书文风简单朴素,字里行间流露出杨绛一家人过去深厚的感情,也表达了她对钱老先生和女儿的思念。
有人评价杨绛先生的一生尽显女性最高级的智慧,今天我们来一起回顾学习杨绛先生在家庭婚姻中的智慧。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被钱钟书称作“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的杨绛,一生都活得清醒自持。
在先生和女人离开后的晚年里,心中的长明灯,一直烛照其行。
钱钟书与杨绛,才子佳人,一见钟情携手白头的爱情婚姻是令人羡慕的。
钱钟书曾写给杨绛一段很美的文字:
“没遇到你之前,我没想过结婚,遇见你,结婚这事我没想过和别人。”
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杨绛对于钱钟书的感觉。
钱钟书当时是清华著名的才子,博古通今,清高孤傲,难以近身。
杨绛更是卓而不群:
“杨绛进入清华大学时,才貌冠群芳,男生欲求之当偶者七十余人,谑者戏称为七十二煞。”
面对络绎不绝的求爱者,其中不乏才华横溢且家境显赫者,一一被她拒之门外。,直到遇到钱钟书。
1932年春,在清华大学的古月堂门口,两人一见钟情。
当时钱钟书身着长褂,穿老式布鞋,面容清癯,并无七尺男儿昂藏之气,但在杨绛的眼里,他是如此特别,像一颗熠熠生辉的发光体。
在杨绛日后的描述中,钱钟书机智幽默,学识过人,眉宇间“蔚然而深秀”。
而钱钟书对秀外慧中的杨绛更是无比倾心,曾写诗赞美她:
缬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
不知靧洗儿时面,曾取红花和雪无?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如此美好的相遇相知、相恋发生在两个深具传统文化人格的才子和才女身上,极具浪漫。
1935年,两人完婚。
著名文学评论家夏志清曾说:
“20世纪中国文学界,再没一对像钱钟书和杨绛才华高而作品精、同享盛名的夫妻了。”
婚后,两人相敬如宾,琴瑟和鸣,直至1998年钱钟书去世,杨绛过上了寡居生活。
一次,她的同学费孝通去看拜访她,费孝通是著名的社会学家,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
作为杨绛的同学,费孝通非常喜欢她,在大学时也是杨绛的追求者之一,但怎奈“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当杨绛独身后,那时寡居四年的费孝通产生了重续前缘的想法,于是去找了杨绛。
当费孝通离开颤巍巍下楼时,杨绛对他说,“楼梯不好走,你以后也不要再知难而上了。”
如此含蓄委婉的表达让费孝通至此彻底死心。
这一生,杨绛对感情的态度自始至终都是清醒至极。
哪怕年轻时有再多的追求者,哪怕晚年寡居期间乏人陪伴,她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心归于何处,因此绝不给其他人以可乘之机。
这样就避免了爱情里毫无必要的纷纷扰扰,也不会旁逸斜出,将精力和感情倾注于一人,坚守着自己的天荒地老。
作家卢思浩在《愿有人陪你颠沛流离》中写道:
“无论如何都不能一次次降低自己的底线,对梦想、对爱情都不行。一旦你降低了原本你视为原则性的底线,你就会发现能放弃其他东西,以后就会放弃更多。
尤其在这个日益喧嚣浮躁的时代,我们经常面临各种选择,爱情也是。
无论是青春里的择偶,还是婚姻里淡如水的相守,保持一颗清醒质朴之心,才能过上简单静心的生活。
在身边亦或在远方,能够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不难。有一方离开人世,还能时刻清醒、以心相守真的不多。
当“乱花渐欲迷人眼”时,我们更应该清醒地面对,填补寂寞不一定是风花雪月的浪漫,坚守初心、耐得住寂寞同样可以营造出踏实、纯粹的幸福生活。
杨绛晚年独自生活的时间里,杨绛心灵的寄托就是读书和写作,她说,这也是他们的兴趣。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现在我们三个人失散了往事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本周主题作文,【齐帆齐微课第61篇,字数1661,共累积95295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