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父母,总希望自己的孩子乖巧、懂事、听话、不倔强、情商高,总希望孩子的缺点可以修正、不再犯,总希望孩子不需要我们操心,就能成为别人家的孩子。但这些,都是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的吗?未必吧,人生有无限可能,但更多的时候,我们的人生旅途,是被设定好的轨道,延伸至终点。
微博有个问题:疫情过后,你身上会有哪些改变?
我试过去回答自己,我想来想去,除了渴望户外和自由,除了感慨生命无常之外,并未有多大改变。想变得坚强、豁达、勇敢,想拥有自己之前没有的品质?太难了吧。大多数人,或许有时候我们的人生会有一段旅程如同脱了轨的列车,但终归,总是会回到原来的轨道,该学习学习,该上班上班,该生活生活,该努力努力,该咸鱼还是咸鱼。所以,同理,不要轻易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去感染去评判去控制孩子,逆反是每一个人的心理,是的,每一个,孩子不会听的,因为他没有经历过你的人生,没法感同身受,但是,我们大人,经历过孩提时代,我们可以去感同身受孩子,蹲下来,用心和孩子在一起,体会他们的想法,你会发现,他们有着我们所没有的对生命的热情,对世间万物的好奇,对自然对生活的友好。你的心安静,他们也会安静。
我家的两个孩子,在外都属于乖巧、听话、不惹事的娃。如果孩子听你的话,配合你,那是因为,他们爱你,是因为他们知道你爱他。你们之间的矛盾,一个拥抱就能让心再次聚在一起。偶尔,我也会因为他们的拖延、吵闹、爱玩、逃避作业而头疼,但让我欣慰的是,我接受他们所有的不完美,他们也接受我的不完美,我偶尔的提高音量,在他们看来就是骂,我说我比你们还委屈呢,他们就笑笑。相比小时候,我更喜欢现在的关系,偶尔小打小闹,我对小花撒娇:小花,你是不是最听妈妈话的小娃娃呀。小花就会一脸阳光的笑着说是呀是呀。苏苏则会对我说说:妈妈,我会听你的话,但是我不是所有的都会听你的。哥哥小时候一直和我在一起,我不属于爱说话的那种,语言交流很少,所以他就是那种什么都往心里憋的那种,后来慢慢发现无法走进他的内心,不知道他的想法,常常眉头一皱,会在吃饭的时候,叹口气说好没意思,一个两三岁的男孩说没意思,我竟无法回应。我才意识到人是群居动物,需要交流需要朋友,才意识妈妈的情绪对孩子来说有多大的影响。后来,每晚每晚,我都和他说话,讲各种各样事,妈妈小时候的事,他的故事,编故事,甚至是各种儿歌,不停的重复妈妈爱他,直到他有回应。哥哥上幼儿园的时候,从托班哭到中班,不肯离开妈妈上学,现在说到这件事,他很诧异,完全不相信自己上幼儿园哭着不要上。那个时候,也是妹妹刚出生的时候,因为怕哥哥会因为妹妹的到来而备受冷落,我花了很长时间在哥哥身上,找了阿姨照顾妹妹,因为一些原因,又换了几次照顾的阿姨,让妹妹安全感特别低,后来,我编了一个故事讲给妹妹听,有段时间,妹妹要求天天重复那个故事,一次次在这个编的故事里认同妈妈爱自己这件事。其实我很推荐《故事知道怎么办》这本书,真的很讨好,很适合人生最初阶段最依赖父母的孩子。他们会在故事里一点一点搜寻这个世界的安全感和爱。
两个孩子,我最大的感受是:让孩子感受到你爱她,比你一百遍的说教都有效,孩子的感受和要求,比你想给他的更重要。这次疫情在家,说真的,孩子比家长更累,上午上课,下午做作业,还要背诵、练字、计算,英语,日日如此,没有周末,他们始终都坚持下来了。我的孩子,他们并没有那种爱学习的自觉,甚至练字写不好练到奔溃,但是因为你要求了,而他们因为爱你,不想你对他们失望,配合了。这就是孩子的爱,单纯没有利益,远比父母给的爱更纯粹。
小花妈妈
独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