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原句
17.25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备注:“孙”通“逊”。
17.26 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18.1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18.2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18.3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原句译文
17.25 孔子说:“只有女子和小人是不容易相处的。亲近了,他们就会无礼;疏远了,他们就会怨恨。”
17.26 孔子说:“年已到了四十还被众人所厌恶,他这一辈子也就算完了。”
18.1 (纣王昏乱残暴)微子便离开了他,箕子做了他的奴隶,比干劝谏而被杀。孔子说:“殷商末年有三位仁人。”
18.2 柳下惠做执法官员,多次被撤职。有人对他说:“您不可以离开鲁国吗?”他说:“正直地工作,到哪里去不被多次撤职呢?不正直地工作,为什么一定要离开祖国呢?”
18.3 齐景公(对别人)讲到对待孔子的打算时说:“用鲁君对待季氏的方式对待孔子,我做不到;我要用次于季氏而高于孟氏的待遇来对待他。”不久,他又说道:“我老了,没什么作为了。”于是孔子离开了齐国。
我的感悟
17.25 孔子在这里发表了惊世骇俗的言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句话流传至今经常被人用于调侃甚至侮辱女人,但其实这句话的后半句才是孔子想要表达的东西。孔子在这里谈论的其实是相处的分寸感,如果距离过近,那就未免会使得对方自我膨胀、做事失了边界,比如“咱们关系这么好了这点事你还不能帮我办了?”;如果距离过远,又会令对方产生怀疑、心生怨怼。这也反映了另一个问题,就是把自己的价值感建立在别人对你的观感之上,而这是缺乏自尊的表现。
这句感慨和孔子的生活有关吧,孔子和妻子的关系本来就不高。孔子所说的是古代的女子,没有受到过什么教育,没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所以近了远了都不合适。这样看来当一个人没有独立人格的时候,就不容易和人相处。因此接受教育非常重要,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就能够过好自己的生活,能和任何人友好相处。
17.26 这句话说人活到四十岁了还被别人讨厌、不喜欢,这个人也就没有多大出息了。这是孔子时代的状况。不能完全和现在的生活对应。现在的人八十岁更合适一些。八十岁惹得大家都讨厌,你这辈子就完了。说明你这辈子不学习不进步。你要不断学习道八十岁你也是个慈祥的老人。这句话的核心其实就是说是为了批评那些一生都不努力的人,应该让自己不断进步,才能不惹人讨厌。我希望自己越来越受欢迎,那就要不断努力,增长智慧。
18.1 这则讲了商纣王的残暴昏庸,使他的三位大臣有不同的结局,一个离开,一个装疯做了奴隶,一个被剖心而死。他们都不与纣王合作。这里也提醒我们,不合作的不同态度:离开逃避,装疯卖傻,强硬的对抗都是不合作的态度。
18.2 这则讲了柳下惠的故事,体现了他的正直,同时也表现出了他看待环境的态度。他认为什么环境都一样。这是一种固定性思维。其实不要忽视环境的影响力,好的环境催生善的行为,坏的环境诱发恶的意念。环境对人的成长的重要性,古人早就意识到了。大家所熟知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就是在不遗余力地给孟子创造好的学习环境,引导他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我们在自身努力的同时,有意识地给自己选择一个好的环境,才会事半功倍。
18.3 这则讲了齐景公对待孔子的态度,本来说是在季氏和孟子之间,但后来却说是自己老了,用不了孔子了。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众说纷纭。这让我意识到生活中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谁都一样。当出现意外和变化时,要想孔子一样华丽转身离开,这也是一种坦然面对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