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节日渐渐失去了原先的功能,而变成食物的狂欢。
小时候在中原过年,年夜饭前总是要去宗族祠堂烧纸祭祖的,老祖先享用完毕后,我们的年夜饭才能开席,后来来了北方,眼见北方人连春联都不贴,我们也少了很多节日的程序,麻麻溜溜贴好几屋子春联,打开电视便坐等年夜饭。端午节也不像小时候去看龙舟赛,我只吃粽子,粽子要吃加花生米的;立秋,贴秋膘,当然要吃肉,吃肉以羊肉为佳!中秋节省了赏月,嫦娥,别提了,月饼什么馅的都有,吃得不亦乐乎;到了冬至,奶奶说:“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我伸手摸了摸我的耳朵,还好,两个都在,快给我一盘牛肉芹菜的,外加半碟醋……
食物,是有惯性的。
我总是本能准确地感知到节日的到来,比俄航还准。
比如今天,早上睁开眼第一件事,冲到厨房。
今天是腊八节。
开锅,整个厨房都乐了。
小米、薏米、糯米、大米、核桃、枸杞、白果、红豆、绿豆、黑豆、花生、番薯……
不止八样,超过全国97%用户。
手动点赞。
食物都有自己的专属记忆。
小时候听奶奶讲喝腊八粥其实是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
当年岳飞势如破竹,一路打到朱仙镇,却被宋高宗十二道金牌逼回。路过河南的时候,正值腊月初八,沿途百姓纷纷送粥为将士们御寒,各家的粥混在一起成了“大家饭”,就是腊八粥的前身。
奶奶还说:“不要忘记历史!”
我一身正气,点了点头,说:“腊八粥呢?”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炖羊肉
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今天北京下了2017第一场雪。
我把下雪当做冬天的开始。
我喜欢下雪的冬天。
如果不下雪,冬天还有什么意思?
等到雪再大些,可以去故宫看红墙青瓦上的雪,那上面的雪像一抹亮丽的奶油,看着总是很馋;可以回惠忠庵,去南门对面的元大都公园打雪仗,酣畅淋漓的时候,来一瓶老酸奶,一口气见底,快哉;可以去鼓楼旁边的胡同吃一碗老爷爷做的馄钝,他家的馄钝一定要下雪时吃,因为加了雪花的汤有特别的味道……
如果没有霾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