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name-resolve
# 禁止MySQL对外部连接进行DNS解析,使用这一选项可以消除MySQL进行DNS解析的时间。
# 但需要注意,如果开启该选项,则所有远程主机连接授权都要使用IP地址方式,否则MySQL将无法正常处理连接请求
max_connections = 1000
# MySQL的最大连接数,如果服务器的并发连接请求量比较大
# 建议调高此值,以增加并行连接数量,当然这建立在机器能支撑的情况下
# 因为如果连接数越多,介于MySQL会为每个连接提供连接缓冲区,就会开销越多的内存,所以要适当调整该值,不能盲目提高设值。
# 可以过'conn%'通配符查看当前状态的连接数量,以定夺该值的大小。
open_files_limit = 65535
# 用于指定操作系统允许mysqld打开的最大文件数。只读变量,修改需要重启mysql服务。有几种方式为其指定值。
# 默认最小1024;当open_files_limit没有被配置的时候,比较max_connections*5和ulimit -n的值,哪个大用哪个,
# 当open_file_limit被配置的时候,比较open_files_limit和max_connections*5的值,哪个大用哪个。
table_open_cache = 128
# MySQL每打开一个表,都会读入一些数据到table_open_cache缓存中,当MySQL在这个缓存中找不到相应信息时,才会去磁盘上读取。默认值64
# 假定系统有200个并发连接,则需将此参数设置为200*N(N为每个连接所需的文件描述符数目);
# 当把table_open_cache设置为很大时,如果系统处理不了那么多文件描述符,那么就会出现客户端失效,连接不上
max_allowed_packet = 128M
# 接受的数据包大小;增加该变量的值十分安全,这是因为仅当需要时才会分配额外内存。
# 例如,仅当你发出长查询或MySQLd必须返回大的结果行时MySQLd才会分配更多内存。
# 该变量之所以取较小默认值是一种预防措施,以捕获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错误信息包,并确保不会因偶然使用大的信息包而导致内存溢出。
binlog_cache_size = 1M
# 一个事务,在没有提交的时候,产生的日志,记录到Cache中;
# 等到事务提交需要提交的时候,则把日志持久化到磁盘。默认binlog_cache_size大小32K
# show variables like 'binlog_cache_size'; 通过查看show global status中Binlog_cache_disk_use和Binlog_cache_use的结果进行分析
max_heap_table_size = 8M
# 定义了用户可以创建的内存表(memory table)的大小。这个值用来计算内存表的最大行数值。这个变量支持动态改变
read_buffer_size = 2M
# 数据文件存储顺序
# 是MySQL读入缓冲区的大小,将对表进行顺序扫描的请求将分配一个读入缓冲区
# MySQL会为它分配一段内存缓冲区,read_buffer_size变量控制这一缓冲区的大小
# 如果对表的顺序扫描非常频繁,并你认为频繁扫描进行的太慢,可以通过增加该变量值以及内存缓冲区大小提高其性能
# read_buffer_size变量控制这一提高表的顺序扫描的效率 数据文件顺序。
read_rnd_buffer_size = 8M
# 是MySQL的随机读缓冲区大小,当按任意顺序读取行时(列如按照排序顺序)将分配一个随机读取缓冲区,进行排序查询时,
# MySQL会首先扫描一遍该缓冲,以避免磁盘搜索,提高查询速度,如果需要大量数据可适当的调整该值,
# 但MySQL会为每个客户连接分配该缓冲区所以尽量适当设置该值,以免内存开销过大。表的随机的顺序缓冲 提高读取的效率。
sort_buffer_size = 4M
# MySQL执行排序使用的缓冲大小。如果想要增加ORDER BY的速度,首先看是否可以让MySQL使用索引而不是额外的排序阶段。
# 如果不能,可以尝试增加sort_buffer_size变量的大小
join_buffer_size = 8M
# 联合查询操作所能使用的缓冲区大小,和sort_buffer_size一样,该参数对应的分配内存也是每连接独享
thread_cache_size = 64
# 这个值(默认8)表示可以重新利用保存在缓存中线程的数量,当断开连接时如果缓存中还有空间,那么客户端的线程将被放到缓存中,
# 如果线程重新被请求,那么请求将从缓存中读取,如果缓存中是空的或者是新的请求,那么这个线程将被重新创建,如果有很多新的线程,
# 增加这个值可以改善系统性能.通过比较Connections和Threads_created状态的变量,可以看到这个变量的作用。(–>表示要调整的值)
# 根据物理内存设置规则如下:1G —> 8 2G —> 16 3G —> 32 大于3G —> 64
# 通常情况下,这个值改善性能不大
key_buffer_size =32M
# 指定用于索引的缓冲区大小,增加它可得到更好处理的索引(对所有读和多重写),到你能负担得起那样多。如果你使它太大,
# 系统将开始换页并且真的变慢了。对于内存在4GB左右的服务器该参数可设置为384M或512M。通过检查状态值Key_read_requests和Key_reads,
# 可以知道key_buffer_size设置是否合理。比例key_reads/key_read_requests应该尽可能的低,
# 至少是1:100,1:1000更好(上述状态值可以使用SHOW STATUS LIKE 'key_read%'获得)。注意:该参数值设置的过大反而会是服务器整体效率降低
expire_logs_days=30
# 超过30天的binlog删除,这个值默认是0天,也就是说不自动清理
# 如果binlog非常多,不要轻易设置改参数,有可能导致io争用,这时候可以使用purge命令予以清除:
# bin.000011之前的binlog清掉:mysql>purge binary logs to 'bin.000055';
# 将指定时间之前的binlog清掉:mysql>purge binary logs before '2018-05-31 23:59:59';
log_error = /data/mysql/mysql-error.log
# 错误日志路径
slow_query_log = 1
# 是否启用慢查询日志,1为启用,0为禁用
long_query_time = 1
# 慢查询时间 超过1秒则为慢查询
# SQL语句运行时间阈值,执行时间大于参数值的语句才会被记录下来
slow_query_log_file = /data/mysql/mysql-slow.log
# 设置慢查询日志文件
lower_case_table_names = 1
# 此参数不可以动态修改,必须重启数据库
# lower_case_table_names = 1 表名在硬盘上以小写保存,名称比较对大小写不敏感。MySQL将所有表名转换为小写在存储和查找表上。
# 该行为也适合数据库名和表的别名。该值为Windows的默认值。
# lower_case_table_names = 0 使用CREATE TABLE或CREATE DATABASE语句指定的大小写字母在硬盘上保存表名和数据库名。
# 名称比较对大小写敏感。在大小写不敏感的操作系统如windows或Mac OS x上我们不能将该参数设为0,
# 如果在大小写不敏感的文件系统上将--lowercase-table-names强制设为0,并且使用不同的大小写访问MyISAM表名,可能会导致索引破坏。
# lower_case_table_names = 2 表名和数据库名在硬盘上使用CREATE TABLE或CREATE DATABASE语句指定的大小写字母进行保存,但MySQL将它们转换为小写在查找表上。
# 名称比较对大小写不敏感,即按照大小写来保存,按照小写来比较。注释:只在对大小写不敏感的文件系统上适用! innodb表名用小写保存。
# 为了避免大小写引发的问题,一种推荐的命名规则是:在定义数据库、表、列的时候全部采用小写字母加下划线的方式,不使用任何大写字母
# 在任何系统中可以使用lower_case_tables_name=1。使用该选项的不利之处是当使用SHOW TABLES或SHOW DATABASES时,看不出名字原来是用大写还是小写。
# 请注意在Unix中如果以前lower_case_tables_name = 0将lower_case_tables_name设置为1之前,重启mysqld之前,必须先将旧的数据库名和表名转换为小写。
innodb_file_per_table = 1
# 开启该参数的时候,Innodb将每个新创建的表的数据及索引存储在一个独立的.ibd文件里,而不是系统的表空间。当这些innodb表被删除或清空的时候,存储空间会被回收。
# 开启innodb_file_per_table,在ALTER TABLE操作重建表的情况下,会将innodb表从系统共享表空间移动到独立的.ibd文件。
# 不开启innodb_file_per_table,innodb会将所有表及索引的数据存储在构成系统表空间的ibdata文件。这样会降低文件系统操作的性能开销,例如DROP TABLE 或 TRUNCATE TABLE。
# 它最适合于将整合磁盘都用于存储mysql数据的情况,因为系统表空间不会收缩,所有的数据库都在一个空间实例里面。当innodb_file_per_table=OFF的时候,应避免在空间受限的系统表空间里导入大量临时数据。
# innodb_file_per_table 可通过SET GLOBAL动态的修改为ON或OFF,也可以在my.cnf中做永久性修改,在my.cnf中修改后生效的话需要重启mysqld服务。
innodb_buffer_pool_size=3G
# Innodb优化首要参数。专用的数据库服务器下需要设置成物理内存的80%大小。不要设置太大,以免因此与操作系统进行分页竞争。注意,在32位系统中,每个进程被限制在2-3.5G,因此不要设置太高。
innodb_additional_mem_pool_size=16M
# 用来存放Innodb的内部目录,这个值不用分配太大,系统可以自动调。通常设置16M够用了,如果表比较多,可以适当的增大。
innodb_log_file_size=256M
# 在一个日志组中,每个log的大小。结合innodb_buffer_pool_size设置其大小,25%-100%。避免不需要的刷新。
# 注意:这个值分配的大小和数据库的写入速度,事务大小,异常重启后的恢复有很大的关系。一般取256M可以兼顾性能和recovery的速度。
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
# 控制log的刷新到磁盘的方式,这个参数只有3个值(0,1,2)默认为1,性能更高的可以设置为0或是2,这样可以适当的减少磁盘IO,游戏库的MySQL建议设置为0。
# 0:log buffer中的数据将以每秒一次的频率写入到log file中,且同时会进行文件系统到磁盘的同步操作,但是每个事务的commit并不会触发任何log buffer 到log file的刷新或者文件系统到磁盘的刷新操作;
# 1:(默认为1)在每次事务提交的时候将logbuffer 中的数据都会写入到log file,同时也会触发文件系统到磁盘的同步;
# 2:事务提交会触发log buffer 到log file的刷新,但并不会触发磁盘文件系统到磁盘的同步。此外,每秒会有一次文件系统到磁盘同步操作。
innodb_file_per_table
# 使每个Innodb的表,有自已独立的表空间。如删除表后可以回收那部分空间。默认是关闭的,建议打开(innodb_file_per_table=1)。
innodb_file_io_threads
# 文件读写IO数,这个参数只在Windows上起作用。在LINUX上只会等于4,默认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