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一次聚会,朋友家3岁的孩子丁丁,拒绝向叔叔阿姨们问好。朋友把丁丁狠狠地收拾了一顿,直到聚会结束,丁丁都保持着闷闷不乐的样子。
朋友觉得丁丁不听话,搞得自己很没面子。
丁丁本来就是个不懂礼貌的孩子吗?
不是。
据我观察,平日里,每次碰面,隔得还老远呢,丁丁就开始主动问好。那天聚会上的情况,的确有点儿意外。
丁丁平时就不听话吗?
不是。
据朋友讲,经过两口子近3年的精心培养,丁丁一直都挺乖的,是个典型的乖宝宝。
这就奇怪了,一直以来的乖宝宝,怎么就开始不听话了?
那咱们从“听话”开始说起。
通常情况下,3岁之前的孩子是比较听话的,基本上能够遵从父母的日常安排。而有个听话的孩子,当然可以给父母带来诸多好处。
首先,孩子听话,可以减轻父母的精力投入。没有“熊孩子”的捣乱,让忙忙碌碌、疲惫不堪的父母省了不少心。
其次,孩子听话,成了父母炫耀的资本。大多数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而对父母来讲,渴望的是别人对自己孩子的夸赞,尤其是“聪明”和“乖”。
最后,孩子听话,符合父母对孩子成长的心理预期。虽然不少父母嘴上说着“只希望孩子平安快乐就好”,实际上早就规划好了孩子的成长路径。而孩子是否听话,就成了检验教育培养成果的一大标准。
让我们来脑补一个画面:
你家的孩子,你让他往东,他绝不会向西;
你让他吃饭,他立马放下手中的玩具;
你让他不要再看动画片了,他就立刻关掉了电视;
你让他睡觉,他就乖乖地往卧室走……
这样像“小绵羊”一样听话的孩子,真的好吗?
孩子过于听话,可能会带来不容忽视的弊端:
一是自我意识弱化。孩子听话,表面上来看,有诸多好处,实际上,却是以自我意识弱化为代价的。孩子会以父母的命令和安排为日常行为准则,方便了父母,坑害了孩子。
二是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小时候听父母的话,到了学校听老师的话,走上社会听领导和权威的话。这在农耕时代,或许是个不错的生存策略。但在信息时代,接收到的很多观点是相互矛盾的,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无法做出自己的理性判断,就会让人无所适从。
三是缺乏创造精神。要想让生活水平从温饱,提高到更高层次,生存技能中的创造精神是不可或缺的。而听话孩子的创造精神,早在小时候刚一露出苗头,就被父母无情地扼杀了。他们相信,求新、求变是危险的,听父母的话,维持老样子,才是安全无害的。
婴儿阶段的孩子会认为,我就是全世界。随着大脑的逐步发育,孩子逐步有了“我”和“非我”的模糊概念,自我意识开始萌芽,想快点儿长大,做一个大孩子,开始试探各种行为的边界,包括违背父母的安排,甚至故意与父母作对。或许这才是孩子不听话的根本原因。
如果孩子不听话,家长的正确姿势或许是:
保持冷静,保持冷静,保持冷静。这么重要的话,重复再多遍都不为过。或许,还应该在冷静的同时,心里有些许窃喜,因为这正是孩子自我意识觉醒的重要时刻。
深呼吸,冷静下来以后,真诚地与孩子沟通,说出孩子内心的感受,比如“丁丁是个大孩子了,现在不想跟叔叔阿姨打招呼,对吗?”。
根据实际情况,帮助孩子分析利弊,“丁丁,今天是咱家请客,对待客人要热情,就像咱们去苗苗家做客,苗苗热情对待咱们一样。”
可以帮助孩子把是非题变成选择题,顺势引导,“丁丁长大了,大孩子都会自己做选择,你是想现在跟叔叔阿姨打招呼,还是想先玩一会儿‘乐高’,再打招呼呢?”
如果孩子坚持拒绝接受父母的建议,那就平静地接受现状吧。因为与孩子的良性互动,是需要一点一滴持续积累的,一招一式、一时一地很可能无法奏效。
同时,父母千万不能忘了,自己的日常言行是孩子最好的榜样。教育引导孩子之前,先要注意纠正自己不好的行为习惯,与孩子共同成长,培养自信、快乐、独立的孩子,成就理性、优雅、智慧的自我。
儿童具有巨大的潜能,他生命的发展是走向独立。——玛丽亚·蒙台梭利(意大利幼儿教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