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了,选择合适的结婚还是选择爱情结婚?和辩论者一起经历思想的碰撞,发现一些有趣迷局。
迷局之一,辩论中的单项行驶
选择了“合适”的几位辩手似乎因为经历了历练,他们的立论多是逆向而行(从过去经验):
表白遭到拒绝:不合适
那么相爱的初恋分手原因:不合适
离婚听到最强音:不合适
选择了“爱情”的多是勇往直前,激情满怀,正向推进,聚焦未来和现在.
比如:37岁的朋友,依然选择忠于自己的内心,要遇到爱情!
比如:第一眼就知道自己爱对方,以爱情之名历经辛苦走进幸福的婚姻!
我在想,如果双方都补充进对方的例子会怎样,选择合适的不仅仅有过去的惨痛也有现在和未来的幸福,选择了爱情的也有过去的辛酸和无奈?这样我们的辩论会丰满是不是,在辩论里我们似乎多是单行线,只能走向时间的两端,过去和未来/现在,我们的缺憾也就明显的在那里,吃瓜群众悬在那里,心有不甘。
迷局之二 最美脑洞打开只是瞬间.
选择了爱情的一方说:
30岁是古人的而立之年,是指承担责任,成就事业等。这个观点可以深挖啊,结婚的年龄在古代13岁左右,整体寿命也40岁左右,所以30岁太老啦,现在短短30多年的急速发展,今天全球寿命已经接近80岁,今天法定婚龄都推后了啊,30岁不是个事,另外百岁人生,不婚都是一种生活的心态,承担责任确是今天年轻一代面临的挑战与课题,如何在这方面历练“合适”与“爱情”...... 这是不是可以激发更多人生可能?
你的人生有没有做自己?忠于自己的内心而不是迫于年龄和世俗的期望. 如何做自己?怎样才是做自己?做自己对社会对家对个人的意义?
迷局之三,避开锋芒是唯一选择
选择爱情的四辩一直在问选择了合适的一辩, 如果再合适里,一位有6条适合,一位有9条适合,你选择哪一位?一辩一直不选择,因为那个坑蛮明显,不管选哪一位,一定是选择有感觉的, 选择了有感觉的不就是选择了爱情吗?其实无论选择哪一位,前提不是条件都“适合”才有感觉吗?如果没有这6或9条的“适合”,也许见面和考虑的机会都没有啊。
其实有四种情况
1 合适为前提, 门当户对,古代最讲究的,现代白富美对高金帅也是一样
2 爱情为前提,千古文人的歌咏,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茱丽叶
3 合适+ 爱情, 完美!
4 合适+无情,悲催,溥仪与婉容?
我想辩论是希望聚焦在前两个情况,而在辩论中大家聚焦的在3和4会多一点,所以彼此都无法说服对方,避开锋芒是一种选择,迎头赶上是另一种历练!
最后选择爱情的辩方以一票领先,最重要我想那是因为我们对爱情的美好渴望,而不是基于理性吧。
美国心理学家腾伯格的爱情理论是说,爱情有三部分,激情,亲密,承诺。
激情是年少时不顾一切,荷尔蒙为主,这应该是辩论中的爱情,只是它不能持久。是每个青春盛年都应该经历才会有更甘心去“合适”!
亲密是柴米油盐,是在合适中慢慢培养,也可以是在激情退却后的承诺与感恩. 因为激情过多半会安心与感恩!也因为曾经没激情过,我们对合适会疑惑和遗憾!
承诺在我看来是岁月赋予爱情与合适的解药. 我们激情共舞过,我们选择不弃不离,我们选择相互支持包容与成长,我们合适,我们选择付出与理解,我们选择臣服与接地气的生老病死!
这完整的爱情,大部分不会在同一对象身上自始至终,如果能够,那是最好!《霍乱时期的爱情》女主人公费尔明娜经历激情初恋,因为门第之差异而绝然放弃,选择了“合适”的婚姻,然后经历亲密之爱也经历被出轨被修复,最后在丈夫去世后再次选择了等待了了自己53年7个月零11天的初恋情人!
如果你选择了爱情,这53年7个月零11天你怎样度过?小说是虚幻的,生活是触手可及的,想好怎样过那爱情不可及的日子,过好它,这是最重要的功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