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自说自话王国欢迎光临,
在这里胡言乱语才是正常事情。”
1.(写作,首先是在自说自话)
我相信很多作者,或者说大多数的文字表达者吧,都会纠结我该写些什么?我该怎么写?
写小说——素材有限;写散文——文笔不好:写诗歌——缺乏诗意:写日记——想写流水账。
我也会常常会纠结该选哪些素材,如何谋篇布局,中心思想是什么,如何组织语言,要运用哪些艺术手法……
然后想,这样不行,那个不好。
每当陷入这种纠结状态,就会令人心烦意乱。
明明“心中千万事”,却不知如何落笔。
我之前看过一句话:大多数人在年轻的时候都觉得自己是个很好的表达者,都梦想着自己是要当作家的。
这话说的,是你,是他,是我吧。
其实大多数人都喜欢向他人表达自己。
欢喜时,很热切地想找人与你一同分享喜悦;
忧伤时,能有人听听自己的失落;
每个人都是希望有人能懂得自己吧,让自己感到被人懂得的不孤单。
所谓“人生难得一知己”实质就是对被理解的渴望。
但在收获片刻被人理解的欣喜和感动后却又郁闷起来——原来自己那么容易被看穿,原来自己不是这世界上最独特的存在。这样的郁闷有时盖过自己被理解的喜悦。
人,就是这样卑微又骄傲的生物。
自说自话,这一词给人的感觉大多是是孤独。
我们说话,写作,是在表达自己,也是在渴望回音的。
但是,我们不能为了他人的回音去表达。
一个好的表达者首先是自说自话,自我对话。
无论是作家,还是普通的文学爱好者,他们或走上了文学道路或乐于写下文字,我想,他们最原始的动力是从落笔中倾诉了自我,情感得以宣泄,并在表情达意中获得满足感和乐趣。
最初写下的第一篇文字,是不懂什么修饰的,也不懂什么风格,不管什么升华,但在一笔一划,一字一句中含着你的一心一意。这是最认真,赤诚的情感表达。
我们在纸上落下心迹,就像是对自己说话。
不需要隐藏,不需要掩饰和过多的解释,不会去担心流言蜚语,也不会绞尽脑汁地去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忠于自己的感受,任意敞怀,把那些零零碎碎的细节和小小的触动记录下来。
行文写作,首先就是与自己的对话过程。
诚实地做自己,对自己说话,也是在这个总是有百般不得已的世界里最高贵有最平凡的自由了。
2.(我写的是文字不是文章)
我常常不爱讲“文章”,更偏爱“文字”二字。
因为我觉得,文章是要面对读者的,是需要考虑谋篇布局以及一些技巧的,它就像是要从家里走出去,要去见人的,既然要去见人,还是得好好收拾一下自己吧。
故而“文章”二字,也显得更正式庄重。
而“文字”是比较私人的,因为是私人化的,所以也更自由随性。
我的“文字”我想给人看就给,不想就不给。
不给被人看,也没有太多的顾虑,可以写一些不可言说的秘密,放的更开,写下的文字也更接近自己的内心。
且就算与他人分享,也不用揣测他人喜欢与否。我已经在文字里酣畅淋漓地表达了自我,这已经是它最大的价值了,别人喜欢不喜欢与我无关。
3. (“文字”是容器)
于我而言,写作最好的状态就是:每一次的落笔都是迫不及待的表达。
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就像你不是为了留下足迹,就非要多多少少跺上几脚,证明你“到此一游”。
而是捕捉到了灵感,有浓烈的情感,有独特的理解,它们就如汹涌的潮水拍打着你;
也是堆积在心中的热切渴望快要溢出来,得赶紧找个“容器”将它安置。
对于写文的人来说,“文字”就是盛放灵感和情感的“容器”。
但是,一时的兴致所起,冷静想来,可能并不能使文字更丰满有深度和厚重感。
我回想我的写文的一路,我发现,写好文章,其实不是必须考虑全面再启笔,思路是写着写着就渐渐打开了,写着写着就探索得更深了。
或许写作,本来就是一场自我的探索和救赎。
所以,在情感倾泻时,赶紧找个“容器”,然后随心随笔走吧。
一切的答案就在你即将落笔填补的空白之中。
这里是自说自话王国欢迎光临,
这是今天的胡言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