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研的专业是离心压缩机,我们专业的看家教材是徐忠老师编的《离心压缩机原理》。当时有个同学说自己看这本书很多遍了,还是感觉没有深刻理解离心压缩机。我说你要是感觉看书效果不大,那就背吧。不要追求对书里每个知识点都理解,先背熟了再说。
我刚上小学的时候,有次放学回家做作业,老师让把一篇课文读十遍。然后我就坐在院子里一遍遍读,读一遍掰一下手指。当时家里正好有很多亲戚,看到我老老实实读课文,都笑我憨实。后来中学、大学都要学英语,我的英语一直不好,只能恶背单词,考研时把一本新东方词汇放翻来覆去十几遍。现在回头看,如果说我现在在某些方面略有擅长的话,那全部应该得益于这几分憨实。
朱子说,为学譬如熬肉,先须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今人往往只看到慢火温,而失于猛火煮。面对新知识的时候,人们总是觉得重在理解, 最有效率的方式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事实上,如果想完全理解这个东西的话,应该反过来,“在记忆的基础上理解”。记住之后理解的层次和没记住时理解的层次完全是两个境界。理解,只能算是招数;记忆,才是内功。许多年以后,当你忘记了那些文字、公式、定理,剩下的东西,就是内功了。只有这些东西才会长久地印在你的脑海里,并且让你对这个学科有相当高度的理解。如同战场上两军对垒,奇正相生只是兵书里说的理想状态,绝大多数战争的胜利其实是靠正面进攻,就像坦克前进一般:缓慢、坚定地一寸寸碾压过去,势不可挡。
比如要研究《论语》,那就先把整本《论语》一字一句地背过。然后,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就会不知不觉地想如果是孔子和他的学生们遇到这些问题,他们会怎么办。久而久之,自然也就学通《论语》了。也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学通《论语》了。
曾国藩跟儿子说读书要“体察涵泳”,这里的“涵泳”很有点游泳的意思,意思就是说,读书要像鱼一样全身泡在水里,全身心去感受,才能读出其中的意味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