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看到一副优美的画作时,会沉醉在艺术的美与深邃中,同时又感叹着画家天马行空的艺术天分与独特的视角。但是我们没有看到,画家紧锁眉头,彻夜冥思苦想的执着,与日复一日忍耐枯燥练习耐心。
当我们看到一个人站在聚光灯下潇洒分享成功喜悦的时候,我们并没有看到他谦虚谨慎,身柔心坚,勇往直前的内在精神。
老子智慧的目光看到了常识世界里非常识性的另一面。他以独特、诗意的语言分享着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三十根辐条环绕着一个车毂,有了车毂的空虚部分,才使得车子得以运转,成就了车的功用。
揉捏陶土做成器具,在它的空虚处,使其可以容纳东西,才有了器具的功用。
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处,才有了房屋住人的功用。
老子以物喻道
由此看来,实体“有”之所以能给人提供物质便利,是因为空虚的“无”发挥了配合作用。
老子的篇章之间,都有紧密的承启关系。
老子觉着哲学性的词汇过于抽象,就像“道可道,非常道”“道冲或用之不盈”,老子讲出“道”的概念,就在后续章节借水喻道,水有上善之德,具备了一定的“道”之特性。给人以更直观,具体的感受,更方便体悟道性。
老子是慈悲的,不仅用玄而又玄的抽象,描述他深邃智慧之所感,并且用具体实象来帮助感悟。
同样的,前面说了“有无”这个体现辩证思维的词汇,“无为天下之母,有为天下之始”,“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再次用实物举例的方式,来为“有无”做比喻。
以空为用
轮毂可以使用是因为有辐条支撑着它运动,毂有可以容纳辐条的空间,而被支撑为一个圆,才能转动发挥作用。
轮毂和辐条的组合都是我们眼睛看到的东西,而轮毂容纳辐条的空间是我们没看到的部分,这个说明“有无”的整体性,当“有”在发挥作用的时候,必然是“无”在背后默默支持。
一个人在聚光灯下的辉煌,是因为背后辛勤的付出,因为其精神的坚韧与智慧的出众。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随意的做到出类拔萃,堪为大用,在光鲜的成果下,必然有一颗超越常人的“心”。
谦虚才能进步
埏埴以为器,埏埴是揉捏泥土的意思。用泥土做的陶器必然是中空的才能盛物装水,如果是实心的这件东西它就不能用了。
老子不否认有的存在和作用,用埏埴以为器做比喻,陶器的“有”是外壁,“无”是内在空间。做人处世,需要有智慧为前路披荆斩棘。
智慧是一种,日复一日的学习、思考、反思总结中慢慢建立的思维体系。对于进步而言,只有时时抱着谦虚的心态,才能学有所成。
傲慢者必然有偏见、自满的情绪,拥有了一点成绩,便不能虚心思考,便自以为是,那么进步的路就从此处断了。如同陶器,空的时候才能装东西,如果已经满了,成了实体,那就什么都装不进去了。
物是这样,人何尝不是这样。万物的形态可以变化,内在的规律却有很相似的地方。
“知常”者必然豁达
开了窗户、中空的房子才能住人,实心的石头是没办法居住的,通透,中空就是房子的价值。
要做个心胸开阔、豁达的人,首先是“知常”,“常”是事物的本质,儒家以“格物致知”的方法修身,“格物致知”的过程就是探寻事物发展规律和真相的过程。
从生活的眼光看,能看到事物本质,抓住主要矛盾,就是“知常”。有了这样的能力就会让心胸开阔,人生的巨大多数苦恼来源于“无明”,智慧使人心胸开阔。人心开阔,烦恼自然退散,这是心胸开阔的本质。
老子用三个极其生活化的举例来说明“有无”之间的关系,每个例子都可以对应出相应的“有无”。然而老子说“名可名,非常名”,一切实相,都是变化的,一切实相也可以转化为空。
老子为何更看重无之用?
因为实相的具体化,就容易看到。而看不到的东西,需要思维的深度分析,才能感受。所以,老子更强调了看不到的那一部分,也就是“无”的作用,这是一种递进式的思维方式。
老子用情感接受的难易来陈述“有无”,貌似重点体现了“无”的作用,然而这只是表面,开篇就说了“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老子很明白的表达了态度,“有无”在对立统一关系中一样重要。
有是具体,无是抽象,如果想得到“有”,就更需要“无”。人一生,有舍方有得,人心终究想的是得到什么,所以才更突显了舍的作用,也就是“无”。
换个角度,如果人类社会的共性是舍,老子就会重点来讲如何“有”。
老子用朴素的语言来阐述辩证关系,“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补有余”,这句话更清晰的表达了为何老子更看重辩证关系中“无”的作用。
大道至简,所有能在生活里真正完善我们人格,素养,道德的“道”,才是真正的“道”,“道”不应该是束之高阁空洞的理论,应该就在寻常人家的周遭,古人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老子告诉我们“顺道之家,也必有余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