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格曼在电影中一直在探索生与死、世俗与宗教等问题,关于“生”重要元素的“爱”,自然也是电影中经常出现的主题。他的晚期杰出作品«秋日奏鸣曲»就是关于爱的电影,不过不是两性之爱,而是“母爱”。
这部电影的主角是一对母女。母亲是大明星英格丽·褒曼扮演的,这是她的“天鹅之歌”,最后一部电影回家乡瑞典拍摄,四年后因病去世。女儿的扮演者是伯格曼的“御用”女演员之一丽芙·乌曼,演过很多部他的电影。
电影中的母亲是个有名的钢琴家,因身体原因基本隐退了;丽芙·乌曼扮演的大女儿是个乡村牧师的妻子,过着普普通通的生活。母女俩已经七年没见面,女儿邀请母亲来做客,母亲欣然前往,母女俩最初的短暂温馨后,逐渐进入了一种“剑拔弩张”的境地,并最终演化成一场女儿对母亲的“控诉”和“审判”,字字血声声泪,历数母亲在爱的名义下对她(还包括她残疾妹妹)的“迫害”。
女儿们童年的时候,母亲忙于自己的事业,把孩子们当成很大的负担,也对她们完全不感兴趣,偶尔跟她们玩一下,基本把她们扔给保姆和丈夫照管,有病的小女儿则早早送进了疗养院。虽然她总是那么和蔼优雅,心如明镜的孩子们还是知道母亲几乎不关心她们、不爱她们。大女儿甚至在成年之后很久,都觉得自己不会被人爱,也没有爱别人的能力。
大女儿少年到青春期时,母亲因病在家修养,似乎想弥补一下做母亲的责任缺失,结果成了女儿可怕的噩梦。母亲处处看不上女儿,嫌她不够好看、嫌她无知、嫌她不够聪明、嫌她没有自己那样的音乐天赋等等,于是就镇日摆弄女儿,好像目的是为了“提升”她,实际效果是把女儿逼到了绝境,她自卑到了极点,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没有一丁点自信,几乎得了抑郁症。好容易有个喜欢的男友,也因母亲看不上而被拆散。
这个美丽和音乐才华卓著的母亲,实际是个极其自私、冷漠的人,不管以什么做伪装,其实除了她自己谁都不爱。但她对别人的情感要求却很高,包括对女儿,而且每件事都是在爱的名义下进行的,“母亲的伤痕要由女儿来承受,母亲的失望要让女儿来偿还,母亲的痛苦要变成女儿的痛苦......”
这部1978年拍摄的电影,现在看着还是非常尖锐,无论谁,看的过程都会被震撼,所谓的“母爱”其实也可以变成锐利的匕首,杀死孩子心中那个可爱自信的美丽精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