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肖申克的救赎》是大学的时候,记不清是哪位老师在课堂上放得,印象最深的是安迪和狱友们在屋顶上喝啤酒那一幕,当时并没有看懂这个故事,甚至一度以为肖申克是一个人的名字。
即便现在二刷,我觉得我也没能完全理解故事的深意,领会故事想要传达的精髓或者说我想要获得的精髓,因为在每个阶段看,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与想法。
这次二刷,我看到的是希望。而心怀希望这件事,会具化到行为上,《肖申克的救赎》中,主人公安迪•杜弗伦就表现出了其与众不同。
安迪含冤入狱的第一晚,肖申克就上演了一出非常残酷的“好戏”。与他同一批入狱的一个犯人因为接受不了自己将开始的牢狱生活而大哭,被狱警海利殴打致死。
这像是命运送给安迪的开胃菜,也是命运给安迪的下马威。安迪从银行副总裁跌落到这样一个聚集了各种罪犯的地狱中,巨大的落差却没能打垮他,经历了充满侮辱的入狱“洗礼”,包括但不限于冷水冲洗全身洒杀虫粉全裸进入监区,他还能保持应有的冷静与克制,在第一个晚上的时候,一声没吭。
我不知道他那一晚坐在黑暗中想了什么,在听到海利的皮鞋踢到犯人身体上发出的声音时心里在想什么,有没有恐惧,有没有不甘,有没有想要破口大骂有没想要痛哭流涕。
如果说成年人的崩溃是从借钱开始,那是因为并没有经历像安迪这样的绝望,在绝望与无助中保持冷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或者说,他从那一刻就坚信:自己一定会从这个地方出去。
安迪第一次展露实力正是我开头提到的屋顶啤酒那一幕。看完剧我和老陕讨论过这个问题:到底是希望重要,还是安迪本身的实力重要。希望也是实力,或者说,安迪的希望和实力本来就是密不可分的。他的实力允许他心怀希望。
而这次屋顶啤酒也让他C位出道,成功引起了海利的注意,也为他日后狱中生活不那么艰难奠定了基础,毕竟,到后来,不光是肖申克,甚至兄弟单位的狱警都来找安迪帮他们报税,典狱长更是将自己的财产交给了安迪来帮自己洗白,全部是一环扣一环,从一件不太起眼的小事开始的。
安迪最出彩的戏份其实不是越狱那一幕,而是在地狱般的肖申克依然心怀希望,向往着自由,从来没有忘记活着的味道。
中学时的政治背得最熟练的就是内因才是主要矛盾,才是关键。精神力在2008年的时候还有一个说法:信心比黄金重要。
安迪申请图书馆那一段可以说是非常执着了。
希望是什么?希望就是所有人都说不可以所有人都说不行的时候我们心中的那个坚持那个信仰。狱友认为安迪办图书馆是痴心妄想,典狱长也对此嗤之以鼻。但安迪就是不信邪,一周一封信,言辞恳切向州府申请补助,坚持了半年以后,终于等来了200美元的资助。
安迪没有停下来,一周一封改成了一周两封,受不了他的州府终于屈服了,一年500美金的补助,图书馆建了起来。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无望,活着总是一件特别辛苦的事儿,但也没有几个人会选择放弃生活,就是因为心怀希望。
只不过有的希望爆发的小宇宙小一点,有的希望爆发的小宇宙蔚为壮观。重要的是,一直要心怀希望。
安迪一定也有过动摇的时候,人之常情,所以他需要不断提醒自己是活着的,自己不是高墙之内的行尸走肉,自己还有梦想还有希望。他建立图书馆,他明只要被关禁闭还是会把唱片放在唱片机上。
如果说真正的英雄主义是在知道生活的残酷后还依然热爱生活,那这中间到底要如何说服自己去热爱生活,是很重要的。
私以为常被提到的“仪式感”就起这个作用。
有看到过一个采访,被采访对象都是过得不错的精英,在被问到童年的时候,有一位姑娘提到了这样一个细节:她小时候家里经济条件一般,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但是她妈妈每周去买菜的时候都会捎一束鲜花回来,会买廉价但漂亮的桌布装点家。这就是仪式感,这也是希望。在贫瘠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提醒着自己:这个世界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即便贫寒,也可以看到希望。
在这个急功近利的世界中苟延残喘,不心怀希望,又如何坚持五年,十年,十五年,二十年,直到一辈子,做自己喜欢且向往的那件事呢?
安迪向往的是自由,他心里一直有音乐在盘旋,一直有自由的旋律在回荡。,没有人不向往自由,自由是方向,自由更是希望的光。
花瓶里的芍药开了,怒放那种,开得满满当当,充满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