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九宫山,是因了闯王李自成罹难于此。 到闯王陵,是断定大顺皇帝死后鲜有问津者,才结伴虔诚祭拜。 面包车在状若九曲回肠似的山道上奔弛,时而悬崖峭壁,时而陡坡急弯,司机镇定自若,乘坐者则个个心情紧张。车至九宫山西麓的小月山山坳,绕过集镇拐进凹地空旷的院子,一座由大理石雕刻的气势巍峨的三门四柱牌坊式门楼映入眼帘——这就是“闯王陵”。
闯王陵由门楼、墓冢、陈列馆构成,1975年国家拨喜修建。牌坊上“闯王陵”三个大字,系长篇小说《李自成》作者姚雪垠先生手书。郭沫若先生为陵墓题写了墓志铭和墓碑,茅盾先生则题写了“李自成陈列馆”横匾。 上午十点整,陵园内就我们一行五人,闯王陵寂寥却庄重,令人肃然。穿过门楼拾阶而上,迎面的一组李自成南征北战的大理石浮雕。绕过浮雕攀上平台, 便是闯王李自成的坟莹。坟莹长6米,宽4米,高2米,四周围着一圈花岗石,这就是闯王的“宝顶”了。墓前的“李自成之墓”的石碑,为郭沫若先生手迹。 墓冢后方另有一组浮雕,刻画着闯王罹难情状:持剑马者为李自成,旁边手持锄头砸向他头部者就是乡勇程九伯。
凝眸浮雕,心情沉重:一部中国史,实乃成王败寇之纷争史也! 环绕坟莹一周,我到墓前作揖,“偷”来陈列馆前108字长联祭拜: 纵横半中国,锐意北伐,渡河进晋,过太原,破燕京,何其盛也。终因人谋不藏,山海关大军喋血,前功尽毁,黄尘万里无归宿,惟有英勇殉社稷; 苦战十七栽,铩羽南宋,离陕奔楚,弃襄阳,败武昌,亦云惨矣。毕竟图谶难凭,牛迹岭巨星落地,宏愿皆空,青史千秋悲壮志,何曾怕死遁空门。
提起李自成最终归宿,学术界曾争论多年。1986年,面对“通城说、湖南石门市夹山寺从僧说”等众多说法,郭沫若、姚雪垠、顾诚教授等70多位全国著名史学家齐集九宫山,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考察探讨。他们根椐《明史》、《清史》、《湖广通志》、《通山县志》等史料记载和闯王遗留的“双龙鎏金马镫、佩剑、钱币”等文物,最终确认闯王李自城殉难于九宫山: 公元1645年,李自成被清朝将领和硕英亲王阿济格、和硕预亲王多铎从西安跟踪,穷追至九江,李自成带领一支小部队几经周折奔赴通山,直趋九宫山,准备翻大山与江西宁州一带的刘体纯、郝摇旗集团军会合。兵至九宫山下的李家铺时,被清兵将领阿济格、多铎追上,由于众寡悬殊,致使战局惨败。李自成甩掉清兵追击后,单枪匹马直遁深山,由于地形不熟,以致误入死谷葫芦谷,被源口寨乡勇头目程九伯杀害,终年三十九岁。附近几位朱姓农民用两口旧水缸合成一个石棺暗地将他埋葬。
陈列馆大厅有李自成瞎眼半身塑像,据说是湖北美院依据李自成在攻打北京前的相貌制作。在攻北京前的遭遇战中,李自成左眼被洪承畴的勤王之师射瞎。这尊塑像,在他面庞上留下了真实痕迹。 陈列馆从左到右图文并茂的讲述了李自成征战杀伐的一生。 前半部分是辉煌业绩。先是简介:“李自成,字鸿基,陕西米脂人,以西北边墙驿足,不忍饥寒,遂揭竿而起。”接下是投奔高迎祥转战中原,高死后李号称“闯王”,继续作战,终于公元1644年攻入北京,结束了明王朝。 后半部分难解噩梦。入京后李自成的军队节节败退,先是败于山海关,退守关中,继尔败于襄阳,武昌再败之后,大顺王朝的历史便开始了倒记时—— 1645年农历4月24日,李自成所率顺军,在武昌惨败后,挥师南下长沙,意与刘体纯部会师。清军疯狂追击,闯军节节败退。经鄂城,大冶到富池口。他们的目标方向是由此进赣西北,从瑞昌、武宁、宁州沿着幕阜山脉南露麓进入湖南平江、浏阳地区。而当李自成从武昌南奔到兴国州境时,又被清军“蹑击之富池口”。后沿桑家口退到九江,又被清兵追上,这是一场真正的大崩溃。李自成损兵折将,自率一股万余人的残部沿鄂赣边陲奔向通山。由于通山只是个一万五千多人口的“开武邑小县”,崇山峻岭,地瘠人稀,“掠食”艰难,于是在咸宁,通山边境的横路又“与部分兵,自率一股,谋占九宫”,这时身边已只剩下为数不多的亲随,然而,又被清兵追及。五月初四,到达通山洪港,进入幕阜山脉北麓的黄连洞,这是一条大山谷,山谷两侧山峭林密,很难适应大部队展开作战,这种地形使大顺军放松了警惕。出乎意料的是一走出东港的隘口,就钻进了清军的伏击圈,李家铺古战场一战,十分激烈惨酷,李自成全军覆没仅率20亲兵突出重围。逃至小源口,遭小源口寨勇截杀。 李自成单骑来到牛迹岭小月山是5月初7,清代《荒书》记载:“自成独行至小月山牛迹岭,片刻大雨,自成拴马登岭。山民程九伯者下与自成手搏,遂辗转泥中,自成坐伯臀下,抽刀欲杀之,刀为血渍,又经泥水,不可出。九伯呼救甚急,其甥金姓以铲杀自成。”
眼观壁画描图,惨不忍睹,便悻悻独自出门爬向后山,在“搏斗石”、“玉玺亭”、“落印荡”等处溜跶,发现妻不知何时跑出来正寻找遗迹照相。 心里不舒服,便独自向一条山坡古道攀援,走了近一刻钟,路愈来愈陡峭,只好返回。
坐上车,返回九宫山的路上,我痴想着一代英雄的曲折经厉,叹息历史不可以假设,倘若风雨里没有程九伯,李自成的39岁未来又当如何?
——哀哉,李闯王!